




□王宇航 王伟 李小江
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被誉为石油教育界的“奥林匹克”,历经四年发展,收获了政府部门、企业、高校和石油学子的高度肯定与评价,更有人将它称为“史无前例的创举”,必将为中国石油教育发展历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一个大舞台,为祖国的石油石化事业增添了新的力量,铺就了石油学子们通往梦想的康庄大道。
梦由心生
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的创意最初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梁永图的一个想法,而将这个想法变为现实却经历了1000多个日夜的筹备。
2008年,他发现很多学科都有结合专业特色的各类比赛,唯独石油工程专业没有高规格的赛事,而石油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涉及内容广、应用价值大、实践要求高的综合性工科专业,仅靠课堂中的学习,很难达到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也满足不了企业的相关用人要求。基于以上思考,梁永图大胆设想,要将整个油气田开发的产业链嫁接到课堂教学中,并以开发方案的设计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把想法付诸实践总有着各种想象不到的艰难,更何况还将比赛定位成了全国性的学术赛事。如何获得官方的认可,如何设置比赛的形式,又如何获得国内同类高校的响应……这一切都成为了摆在“主创团队”面前的难题。万事开头难,一次次的碰壁,一个个想法的被否定,都没有阻碍这个团队前进的脚步。每当想到原石油工业部部长王涛的话,“发现一个人才比发现一个大油田还重要”,所有成员都充满了动力,下定决心要将大赛打造成发掘石油精英的“助推器”。
2年的调研,100余次讨论会,20万字的过程记录和总结,最后汇聚成了1份5000字的实施方案;4个设计方向,20余本专业书籍,8G的油田开发原始数据,最终得到了10M的赛题数据需求和设计要求。至此,大赛的“地基”已经牢牢夯实,建设“上层建筑”将是面临的又一困难,这涉及到大赛的名称、主办单位、参赛高校和组织委员会的成立。
大赛的名称最初定为“油气田开发设计大赛”,王涛老部长获知此事后,建议将名称改为“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大赛的方案刚开始没有得到三大石油学会的认可,经过10余次的汇报和修改后,筹备团队终于拿到授权书,大赛有了自己的“身份证”,首届大赛开始进入最终的准备阶段。
让梦想照进现实
梦想好比是阳光,如果一直被黑云笼罩,光芒就照不进现实的土地。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就是一缕晨曦,在各种有利形势的促进下,渐渐冲破云层,变成现实。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指明了中国高校教育发展的方向,也让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更加契合党和国家的教育路线,并提出了培养“卓越石油工程师”的育人目标;同年,在石油工程学院领导班子同油田进行长期的沟通协调后,大赛选取了某油田区块的生产数据作为大赛赛题的数据母体,并经过专家的修订和完善后,形成了赛题数据包;2011年3月,大赛得到了校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决定成立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为大赛在校内的组织筹备工作开启“绿灯”。
天时,地利,人和———所有的条件都已具备,只是等待着最终总决赛的举办。在此期间,大赛组委会在全校范围内招募了200余名志愿者,负责接待、会务、宣传等各项工作。志愿者们穿着黄色的服装,热情洋溢地迎来了来自全国16所石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石油学子,他们怀揣梦想,走进了这片已经准备就绪的实力竞技场。
2天,8场活动,所有工作人员用汗水与心血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得到了参赛学生、老师和专家们的交口称赞。大赛圆满落幕后,国内多家权威新闻媒体对赛事活动进行了详细报道,引起了石油教育的全新革命。
时至今日,每当提及大赛最初的筹备工作,主创团队成员总是感慨万千,他们觉得这就是一个梦想,大家都将它当成一项事业来追求,也通过努力把它变成了现实。而支持他们走下去的,除了心中的那份梦想,还有多年传承下来的“敢想、敢做、敢拼”的“石工精神”以及“永远积极向上”的人生信条。
梦想没有终点
每个人都有做梦的权利,也有实现梦的自由。当一个梦想变为现实,还有很多梦想在前方招手。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不是昙花一现,第一次的成功理应成为继续前进的节点。
当全国各石油媒体和各石油类高校争相报道首届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的成功举办之际,大赛组委会迅速收集各参赛高校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并安排专人负责对大赛进行全方位的总结。经过长达6个月的努力,大赛组委会对原有的实施方案和组织模式进行了全新调整,于2011年12月举办了第二届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启动仪式,并出版了《首届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优秀作品集》。
相比于首届大赛的“白手起家”,第二届大赛更加成熟,有了更多的经验可供借鉴。同时,以在校生为主体的首届石油工程设计协会正式成立,协助组委会落实各项工作,并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贾承造担任总顾问。
严密的组织,顺畅的沟通,让第二届大赛的筹备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赛题的设置和作品的评审也都呈现出了长足的进步。除此之外,本届大赛将“未来石油工程师论坛”融入大赛的系列活动中,真正将大赛打造成了石油界的学术盛会。2012年5月18日至20日,第二届大赛在北京成功举办,参赛高校增至23所,报名人数翻倍增长,国际面孔首次在大赛中展现。时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的周吉平、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杨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高级副总裁王志刚也亲临颁奖大会现场,成为了大赛发展历程中的历史性一刻。最终,大赛在掌声与欢呼中落下帷幕,又一批石油学子通过大赛,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
2013年5月17日至19日,第三届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这届大赛在多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成功加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创办的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作品形式增设技术创新类,赛题选择了贴近学术前沿的稠油油藏,总决赛答辩增设国际组……这一系列的创新为大赛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也让更多的石油学子成为了“想做梦、敢做梦、愿做梦”的青年人才。
我们的梦需要延续……
从国内的16所参赛高校,到如今国内外30余所参赛高校;从最初的2000人,发展到现在的近万人,对于一个专业特色如此鲜明且只有四年发展历史的学生学术赛事来讲,可谓中国石油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创举。一批批的石油学子在这里施展了才华,提升了自己;一个个的梦想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找到了舞台。
“四年四届,铸就品牌”。在刚结束不久的第四届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的颁奖大会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蒋庆哲用“品牌”对大赛四年的发展进行了高度凝练与概括,也为第四届大赛作了最完美的总结。
相比于前三届大赛,第四届大赛根据新的形势做出了全面调整。大赛选取煤层气生产数据作为赛题,是对人类能源事业发展趋势的前瞻,更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最直接体现;大赛发挥网络优势,开发了网络报名评审系统,实现全面无纸化操作,简化了参赛形式,体现了节俭办大赛的宗旨;大赛对系列活动进行了综合考量和调整,首次加入国际钻井平台设计大赛,近20场活动有条不紊地将参赛学生带进了学术的海洋。除此之外,本届大赛还将最高荣誉“卓越杯”的悬念保留到了最后一刻,由贾承造院士当场宣读评委们的投票,从而揭晓最终的结果。当所有观众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博研队”摘得桂冠而掌声雷动时,队长孟猛已经喜极而泣,哽咽中表达了自己激动的心情,又一群追梦人用青春书写着人生辉煌的篇章。
四载春秋,四年辉煌。无数石油学子在这里奏起胜利的凯歌,表述自己满腔的热血;但这不是结束,还会有更多青年石油人要在这里让青春作证,还会有更多的梦想要在这里与岁月为伴,在“为石油献我青春”的号角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