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张有影响力的报纸

    期次:第999、1000期    阅读:778   

  本报编辑部
中国石油大学校报自1954年9月26日创刊,伴随着学校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走过了不平凡的60年。巧合的是,这期创刊六十周年的纪念特刊,也恰恰是校报的总第999期和1000期合刊。而在1994年的金秋十月,学校决定正式编辑出版石油大学(北京)校报,转眼已过去整整20年。
  几重喜悦,几重感怀。在这个值得庆贺的日子,我们有太多的感谢、太多的敬意需要表达——感谢关心校报支持校报发展的各级领导,感谢信任校报陪伴校报成长的忠实读者,感谢热爱校报扶助校报壮大的热心作者,感谢为了办好这张报纸殚精竭虑,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几代报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校报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你们!
  一个甲子。1000期。
  除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故停刊,校报始终与学校风雨同行,成就了学校的一本文化笔记。如果把它们装订成一部书,那无疑是记录着中国石油大学荣耀与沧桑的一部厚重史册;铺成一条路,那一定是刻录了几代石大人创业兴学足迹的一段漫漫征程。时光悄然流逝,岁月沧海桑田,许许多多的记忆正在老去。翻阅那些纸页渐渐脆黄的老报纸,扑面而来的是久远又熟悉的印象。学院路上师生们为建设刚刚诞生的学校义务劳动的热火朝天,工字楼、地质楼里师长办公室里灯光亮到深夜的默默奉献,黄河入海口盐碱滩上对教育理想的执著坚守,重返北京在昌平第三次建校的百感交集,新世纪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孜孜追求……甜蜜,苦涩,艰辛,激情,字里行间记录的人与事,再回首时,已酝酿成独属于这个学校的精神与情怀。
  在这样的回忆中,校报不再单单是一张新闻纸,而是一个有血脉、有呼吸、有情感的生命体,一个与我们有着割不断的情分的老朋友。
  英国人马丁·沃克在其《报纸的力量》中说:“一家报纸的历史,就是出版这家报纸的国家的历史,一家报纸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一部日记。”校报之于一所学校,意义同样如此,又不仅止于此。
  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校报担负起了学校引导舆论、引领观念、交流信息、弘扬新风、传承精神、繁荣文化的重要使命,其最根本的办报理念就是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坚持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坚持办报育人、坚持群众办报,把打造影响力作为事业发展的根基所在,力求办成思想宣传的阵地、学校形象的窗口、校园文化的载体、联系校友和社会的桥梁。
  此时此刻,站在又一个新起点上,我们更希望在读者的期许与祝福中,沉下心,将目光更多地投向远方,投向未来。
  一张有影响力的校报,必须牢固树立导向意识,坚持依靠党的领导,紧紧围绕高等教育发展主题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针,始终以学校的长期办学目标与阶段性的重点工作为核心,把握工作全局,明确工作重点,突出报道主线,认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高扬主旋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保持高格调,确保校报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准确性、指导性和权威性,凝心聚力,自觉担负起为学校改革发展鼓与呼的重要使命。
  一张有影响力的校报,必须牢固树立精品意识,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规律和特点,把新闻媒体的共性和高校校报的个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围绕报道重点,重大新闻重点报,重大典型突出报、配合中心集中报、结合活动及时报,不断探索新的新闻样式,拓展新闻功能,力求使典型报道更有感染力,专题报道更有深度,新闻评论更加有高度,理论文章更有渗透力,使校报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更具可读性,不断满足师生和广大读者对报纸的需求。
  一张有影响力的校报,必须牢固树立特色意识,发挥学校的人才优势、校友优势,开阔办报视野,拓宽新闻题材,丰富报道内容,让中国石油大学的报纸,办出大学的品位与高度,办出石大的风格与气质,办出石油的精神与文化。
  一张有影响力的校报,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意识,积极应对网络时代报纸发展面临的挑战,探索开放型的群众办报道路和校园新闻宣传的有机融合之路,发挥纸质媒体的优势,积极构建学校新闻宣传的整体框架,推动报纸、网络、微博、微信、刊物、广播、视频等多种传播媒介的整合,优化结构,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增强活力,以此带动校报整体质量的提升。
  校兴报兴,不断进取的大学成就不懈追求的校报,需要更富活力的校报。《中国石油大学校报》与石大共同成长60年,植根于石大厚重的历史积淀,也将会在未来的征途上,与石大前进的步伐一路相伴相随,再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