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校报的情缘

    期次:第999、1000期    阅读:833   


  孙兴文(右一)2004 年在全国高校校报工 作研讨会上与袁贵仁部长(中)合影。


  
□孙兴文
每当拿到新出版的《中国石油大学校报》,从头到尾细细阅读时,我的心里都会产生一种特别的亲切感。这样一份伴随着我们学校诞生、成长、成熟的报纸,体现了学校精神的弘扬和文化建设的传承。一流的大学需要有一流的校报,因为它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方面面,记录了学校的历史与足迹。
  我与校报有着深厚的、非同一般的特殊感情。因为,我曾经长期工作在校报编辑部,经历了一段特别难忘的岁月。现在回忆起从事校报工作的日子,心中仍充满各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怀,思绪万千,感慨良多。
  
岁月如白驹过隙般匆匆而过。在中国石油大学学习工作40余载,其中,有20多个春秋我是在校报编辑、新闻宣传岗位上度过的,可以说这是我人生中最辉煌的岁月。人生旅程中能有几个20年?生命历程中竟有如此长的时间,与这张小报交织在一起,说起来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都不太理解:“舞文弄墨的苦差事,为别人做嫁衣裳,怎么值得坚守这么长时间?”可就我而言,在校报编辑部工作的酸甜苦辣的一幕幕画面,至今都还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我校的校报创刊于北京石油学院时期,建校之后的第二年秋天,即1954年9月26日。当时大家都习惯称它为“校刊”,但它确实是一张报纸。限于当时的条件,校刊曾是学校信息发布传播的主要渠道,除学校师生员工外,上级部门、兄弟院校以及广大校友也希望看到它刊载的消息报道和各类文章。据说有些临时不在校内的师生,为了解学校的动态和情况,竟然不惜长途坐车赶到学院校刊编辑部索取这张小报。
  
我走上校报编辑工作岗位时,已经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昌平校舍建设工程,经北京市和国家计委批准,终于在1985年12月26日破土动工。能得以在北京恢复建设新校区,大家的殷切期盼终于变成具体行动,自然是令全校师生员工特别高兴的大事。
  当时,我受命采访撰写介绍昌平地方风土人情的稿件,并很快写成一篇题为“探幽揽胜话昌平”的通讯,发表在1986年1月20日的《华东石油学院报》第二版上。该文虽然更多着墨于旅游景点的描述,但其中所蕴含的“学院开始在北京重新建校”的信息,曾在众多师生和校友中引起轰动和关注。
  我在《华东石油学院报》初做编辑时,报纸还处于“铅与火”的时代,编辑印刷确实是十分辛苦的工作。编辑好的稿件首先要排版,印刷工人们在如小山般的铅字堆中拣字、排字、打样、做出纸型,再搬上印刷机固定后进行印刷。每当遇到不常见的字体或字号,还要专门熔铸字模,编辑与印刷工人的工作异常辛苦,工作强度大,效率也不高。
  为提高校报的时效性,我们校报编辑和印刷厂的工人师傅们打得火热,到出报时,就“泡”在印刷厂里,帮着找铅字、打“校样”,休息时一起聊大天儿;下班时和工人师傅们一起用锯末和去污粉的混合物搓洗手上的铅黑,然后将修改之后的“大样”呈报学院领导审阅。此后,再按修改定稿的“清样”印刷、发行。
  这样的日子虽然辛苦,却由此培养了我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与我同时从事校报采编的编辑们也一样,工作紧张、忙碌,也充满喜悦和烦恼。校报发行后受到大家的关注和欢迎,总是件喜悦的事;可怎样解决办报周期长的问题,提高内容的思想性和服务性,把报纸办得让师生爱看、看后能使人受到教益或得到启发,却是个常让人烦恼和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编辑部为此做了许多努力。
  
有句话形容,读史使人明智。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校报是学校变迁和演进的见证,它承载着对内对外宣传的功能,表达着不同时期的校园文化,既是学校形象展示的窗口,也是一部浓缩的校史。
  我曾多次认真翻阅过母校自成立以来出版的校报,看着那些纸张发黄变脆的老报纸,就如同阅读学校的发展史一般,一篇篇文章就犹如一幅幅历史画卷跃然眼前,给人深刻的印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报业在告别了“铅与火”、“纸与笔”后,走向“光与电”的时代。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电脑激光照排技术和胶印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校报的发展驶入高速路。1992年,我由华东校区调来北京校区工作,学校党委决定创办一张校报。在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支持下,《石油大学(北京)校报》克服了种种困难,于1994年正式创刊。学校成立了校报编辑部,我被校党委任命为校报总编,负责校报工作。
  编辑部成立后,建立了整套的工作规范,健全了编辑队伍,组织成立了大学生记者团,采编工作迅速展开。校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先是获得北京市印刷出版特许证,此后又获得国家统一刊号,完全进入正规化,在全国高校校报协会、中国石油记协以及首都高校校报研究会组织的好新闻评选中屡创佳绩。
  
校报自创刊以来,历届党政领导都很重视支持校报工作,为校报把关定向,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看待校报工作的重要性,把校报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注意为校报编辑部工作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在办公用房、办报设备、经费投入等方面尽量满足校报发展的实际需要,为校报办报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在各个时期,校报编辑们在这一工作岗位上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好传统和无私奉献精神,忠于职守,忠于读者,勤奋敬业,不懈追求,表现了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一个人长期从事一种职业,而且能把这种职业一直当成追求,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乐而为之,实属不易,非常难得。
  据不完全统计,在校报编辑部先后做过专职编辑的人员大约有60多人。首任校报主编朱哈娜老师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受命创建校刊,在校刊工作一年多,后调到学校科研处、石油学院附中等部门担任过领导职务。第二任主编是王义端,他任职期间是北京石油学院校报编辑出版期数较多的时期之一,后调至山东工业大学、山东省教育厅任职,退休前任北京轻工业学院(北京工商大学)院长。第三任主编赵大骏,任职时期所编辑的校刊反映了学院师生员工参加大庆石油会战等重大事件,但后因“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困难,校报停刊,他后来调入中国科学协会从事宣传工作,后在京病逝。第四任主编黄圣伦在任时校报编辑出版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此后因“文化大革命”动乱、学院迁校等原因校报再次停刊,他此后调入清华大学工作,曾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书记、全国教育工会副主席等职务。第五任主编梁新任华东石油学院校刊主编时,校刊是名副其实的“校刊”,以杂志的形式出版发行,梁教授后调入学校社会科学系任教,后又主持创刊学报社科版,并任主编,退休前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党委宣传部部长等职。第六任主编王纯礼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长期从事宣传教育工作,他在任职期间按照新闻规律办报,为报纸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还曾参与发起成立山东省高校校报研究会、中国石油高校校报协会,并任会长,退休前任石油大学(华东)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宣传部调研员等职。我曾在学校华东、北京两校区从事校报编辑及宣传教育工作,较长时间担任了北京校报的主编,我对自己的评价是:为校报延续发展做了许多基础工作的人。自2007年6月起,我离开校报编辑岗位,担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统战部部长。
  
办报育人是学校校报的优良传统,校报是学生的实习基地和大舞台,一直把引导青年学子健康成长视为办报的重要使命之一。面对一批又一批参与积极性高、求知欲强的学生记者、通讯员,作为校报编辑,既应是他们思想、业务上的引路人,又应是他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因此,积极吸引学生参与办报,是我在校报时一直努力坚持的工作,也是投入精力最多的工作。组稿、编辑、校对、组版、发行,学生的参与使编辑部成为一个人气旺盛的微型报社。
  校报编辑们非常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在校报的各个实践环节上训练他们学会严谨细致,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完成采访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校报也因此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学生记者和通讯员,其中有很多学生以自己学生记者的经历和笔耕发表的作品进入到社会媒体工作,有的还成为了有影响的新闻工作者。

现在回忆,留给我深刻印象的学校重大新闻事件非常之多。学校发展日新月异,特色办学成就巨大,而校报也以务实的报道和朴实的文风作为自己的追求,真实记录了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治校之策、辉煌业绩,记录了广大教职员工的先进事迹,记录了莘莘学子的精神风貌。
  1993年年初,为庆祝建校40周年和石油高等教育40周年,校报多次出版专刊、专版,宣传石油光荣传统和艰苦创业精神。校庆之后,由校报编辑部负责组织编辑了庆祝石油高等教育暨石油大学建校40周年纪念专著《辉煌四十年》,并公开出版发行。
  1997年7月到9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组织编写出版了中国石油科技专家丛书——《岁月流金》,入选丛书的全国石油、石化行业专家共123人,其中有杨光华、朱亚杰等我校资深专家教授22人,校报编辑部暑期内组织完成了采访、编写的繁重工作任务,受到中石油总公司思想政治工作部的表彰奖励。
  2003年4月至7月期间,校报编辑部连续编辑出版30多期《校报防控“非典”特刊》,并同时在校园网上发布学校新闻。在北京高校新闻评选中,有三篇非常感人的作品获得特别奖。
  2004年10月19日,《石油大学报》创刊五十周年纪念座谈会隆重召开。学校新老领导、新闻单位代表、校友、教师代表、学校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座谈会。在领导讲话和各界代表发言中,对我校校报的优良传统和现实贡献进行了回顾与评论,把生动感人的校报故事一一道来,体现了他们对校报的深厚感情。这种情感来自于他们对学校和校报的热爱,是他们在校报园地里辛勤耕耘的硕果,是他们敬业奉献、精益求精、忠于职守、忠于读者的办报精神的结晶。
  回顾20多年来我走过的办报历程,没有轰轰烈烈的显赫成就,唯有翻过一座山后再向更高山峰攀登的执著追求。我深知这个职业的崇高与神圣,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认真对待;而这份追求,也给了我许多的骄傲与欣慰。祝愿我们的校报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更上一层楼!
  (孙兴文,1978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机械系油气储运专业,后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新闻学研究生班,留校工作后先后担任开发系教师、校报总编辑、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统战部部长等,2011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