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石油大学校报第一任主编朱哈娜。
□海凤
中国石油大学校报的前身是北京石油学院院报,创刊于1954年9月26日。她的第一任主编是朱哈娜,那时,她走出大学校门只有两年,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
转眼一个甲子飞逝而过,当年的青春女孩,如今已是年过八旬的蔼蔼长者。今年春节前夕,我们去拜访时,她刚刚经历了一场与病魔的“战斗”,身体还有些虚弱。但与我们说起校报,回忆起那段终生难忘的校报创刊岁月,她的眼睛里立刻泛起兴奋的光芒。我们全神贯注地聆听她的娓娓叙述,思绪一下被拉到了60年前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回到了那些她与校报朝夕相处的日日夜夜。
朱哈娜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石油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东北石油管理局。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创建时期,曾任东北石油管理局局长、后任北京石油学院副院长的张定一带领一部分管理局职工投入到北京石油学院的创建工作中,担任学校的教学和行政工作,朱哈娜就是其中一员。来到北京石油学院后,她先是在教务科工作,后来,学院领导贾暤找她谈话,让她承担创办北京石油学院自己的报纸的任务。她欣然受命,开始着手校报的创刊工作。
学校初建,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各种条件非常艰苦。学校在北教学楼为朱哈娜安排了一间小办公室,作为校报编辑室的所在。而整个编辑室也只有她一人,既是负责人,又是记者,也是编辑,工作任务相当繁重。朱哈娜大学学的是理工专业,对新闻基本知识、排版技巧、印刷装订等等办报纸的各种业务环节都不是特别熟悉,她几乎是从零开始,一点点学习,一点点摸索。
办报纸需要有稿源,当时,石油系、炼化系等各个系的稿件是校报稿件的主要来源。稿件报送来以后,朱哈娜先认真审核一遍,然后再排出校报大样。当时还是“铅”与“火”的时代,报纸排版技术比较落后,需要手工比对排版,要算好字数、照片的大小,才能最终把一个版的内容完整地呈现出来。每次排版印刷,朱哈娜都是在印刷厂寸步不离,看着排字印刷师傅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变成印满铅字的大样。一开始她对用什么字体、字号没有什么概念,渐渐地,朱哈娜就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经验了。大样出来经校领导审核之后,校报才能付印。如果校领导有要修改的地方,朱哈娜就要再一次“驻扎”在印刷厂,将报纸版面不厌其烦地重新修改一遍,将报纸内容校对审核一遍,这才拿去印刷。
当时学校师生人数远不及现在,所以校报印刷的数量也不多,大致在二三百份。每次从印刷厂拿到新出版的报纸,朱哈娜都是骑着自行车,将校报放在车后座上,一手扶着车把,一手扶着报纸,送到收发室,之后再由收发室的师傅发放到各个系和机关部门。
就这样,朱哈娜像一位园丁一样用自己的责任心和爱心,努力呵护着校报这颗幼苗的成长。
在校报工作一年之后,朱哈娜离开了校报编辑室,先后担任学校科研科副科长、石油附中副校长、附中校务委员会主任等职,曾被授予学校的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以及胜利油田的模范教师等多项荣誉,1988年退休。
虽然在校报工作的日子已经过去了近60年,但朱哈娜依然对校报怀有特殊的感情。春节后,她专门致信给宣传部,在对我们专程探望她表达感谢的同时,还提出帮助她复印一份北京石油学院校报的创刊号,作为永久的留念。
那张创刊号早已泛黄。而它承载的一个老校报人的情怀依然清晰,永远不会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