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你陪伴的幸福时光

    期次:第999、1000期    阅读:650   

  
□海凤
校报60岁了,我与她结缘的12年,只是她发展历程的五分之一,却是跨越我人生中最美好幸福时光的宝贵经历,至今一直在延续。
  2002年9月,一脸青涩的我,作为新生中的一员,风尘仆仆地从河南老家来到石大报到。在图书馆前,陪同我报到的父亲首先发现了有人在发放校报,他深知我热爱文学,便鼓动我去领取。走上前,首先发现了大学生记者团的旗帜,之后怯怯地从学长的手里接过迎新专刊,在耀眼的阳光下,散发油墨清香的校报自此便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为校报,我有了不一样的大学生活。入学不久,我就加入了大学生记者团,从通讯部的部委做起,一直到大学生记者团主席,如今,已经成为了记者团的指导老师。角色的转换,视角的变换,让我对自身也有了新的认识。每每在新一届大学生记者团的成立大会上,向小记者们讲述自己的经历时,心中自豪又兴奋。
  翻看着从2002年至今的校报,一个个熟悉的记者团同学的名字映入眼帘,我像过电影似的搜寻记忆中他们的模样,感叹那段并肩战斗的岁月。还记得,我们每周雷打不动地向老师交通讯稿件时的忐忑,手拿记者证“出征”采访的豪情,搜肠刮肚敲定选题的认真,非典时期马不停蹄撰写非典快讯的忙碌,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变成铅字的喜悦,协助主编编辑排版的较真儿,自采自编的风华副刊出版时的激动,开会讨论团内工作时的热闹,学长给予我们的中肯批评和恳切叮咛……小伙伴们的身影在渐渐远去,但那些共同为校报拼搏的日子随着时光的流逝却越发清晰。就是在那些流年偷换的日子里,我对新闻的兴趣更加浓厚,对宣传工作的了解越加深刻。校报就像一片肥沃的土地,我们像一颗颗茁壮成长的幼芽,贪婪地汲取着在专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让我们的大学生活过得是风生水起。
  2003年5月5日,防治“非典”简报中,《阳光的味道》中我传递着学校的温暖;2004年4月12日,《莫负今生》中我直抒对大学生活的感悟;2004年5月28日,《不朽的凭借》中我阐述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现在看来,当年的文字难免稚嫩,如今再读,觉得就是那样生涩的文字,却道出了我对校报的情感,也正是这段历练托起了我对新闻行业的那份向往与追求。
  校报让我们深深熔铸在学校的发展历史中。我在校报中收获的友谊,也一直在绽放出沁人心脾的芬芳。相识的历任大学生记者团主席,现在很多都有了自己的事业,有的在国企、外企工作,有的在高校的学院和机关做行政工作,有的就职于北京市的新闻单位,有的保送了研究生。无论在哪里,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情感纽带:我们都是校报的忠实读者,都是曾经为校报发展奉献自己青春岁月的石大人。
  因为校报,我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2008年7月,从石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毕业的我,进入校报编辑部工作,一段与大学时期不同的经历一直持续至今。
  校报让我懂得,不断学习才是生活的一种常态。因为不是新闻专业出身,虽然大学时期服务于校报,但学生阶段所掌握的技能跟正式工作后需要的技能相比,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我一边阅读学习新闻理论知识,一边学习新闻采编、报纸编排的技能和技巧,写新闻、拟标题、配评论、排版面,我从生疏到熟练,享受着从事新闻工作的快乐。从单独排第一个版面时的心慌、第一次排奥运志愿者专刊时的紧张、独自策划专题时的不安,到如今能够独挡一面,能够把自己的思考融入到一篇篇新闻报道中,校报给予了我成长的养分,也让我懂得,唯有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更大的价值。
  校报让我能够用更加宏观的视角去看待自己,看待世界。6年中,我采访过学校的领导、离退休教师、在教学或科研中取得重要成就的教师、取得优异学习成绩或竞赛成果的优秀学生……采访中,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精神,总能带给我强烈的心灵震撼,让我迸发出对人生的深度思考,他们对待工作和生活的经历、观点、态度、志向,都启发我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这个世界存在着的美好,让未知的自己去用理性和热情感受未来,也让我用自己笔下的文字把这份美好和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
  6年,近200期校报,饱含着我的汗水、我的付出,我的那些在办公室加班加点的日日夜夜。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用细腻的笔触去记录着石大的美好,把师生最真实、最感人的事迹和石大发展历程中的重大新闻事件呈现给师生员工。每当看到一期期校报印刷出来,由记者团学生发放到机关部门、学院师生手中,或寄发给校外的单位和校友时,内心总是升腾出一种难以言说的愉悦。
  因为校报,我对新闻事业有了新的思考。校报像是我一位多年的老友,她跟踪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热点,关注大学教育的焦点,深度报道是她有别于网络媒体的重要特点。时代在发展,她自身一直在求新求变,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如何让更多的师生和校友更加爱看,是摆在她面前的一道必选题。60岁的校报,有她成熟优雅的魅力,也有自己不断提升的空间。
  今天的故事就是明天的历史。如今的校报,早已抛却创刊时的稚嫩,越发成熟稳健;如今的我,也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能够独挡一面的新闻工作者。回首往昔,是校报的一路相随让我不断成长,是校报为我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让我有了一份为之不懈奋斗的事业;也是校报,让我对工作、对生活、对人生都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
  翻看校报50周年纪念专刊的头版上,“书写学校的历史和文化日记——新一届大学生记者团日前编辑工作的剪影”中的照片中,当年扎着马尾辫的我站在第四会议室,正与记者团的部长们讨论校报发展。此情此景,让我感慨万千:我们一茬茬的石大新闻工作者,遵循着相同的新闻行业的发展规律,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肩负着不同的新闻使命。
  我愿用我手中的笔,让校报继续记录石大更多的美好。
  (海凤,大学生记者团第11届主席团主席,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8届硕士研究生,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宣传部科级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