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

    期次:第1002期    阅读:635   










镜头前的他们,有着小小心愿和平凡快乐的他们。


“这两个字谁会念?”“我知道!我知道! Zhōng Guó!”


  他是突然跑到我的镜头前让我给他的作品拍照的。那幅 《美丽的家乡》图画旁写着:“我的家乡非常美丽,有我天天生 活的房子,有我天天玩乐的院子,有天天陪着我的小动物。”




  这是个特别活泼 的孩子。他自作主张地 跑到讲台前,直到把老 师盯得不好意思地笑 了。
  当别的孩子都在 听老师讲课或者大家 一起玩的时候,他却看 上了我手里的单反相 机,然后就一直追着 我,求我让他看看,够 不着就拉着我的衣服 向上爬,爬不上来就站 在椅子上挡我的镜头。 他拿起我的单反那一 刻脸上漾起的兴奋,让 我难忘,觉得这台单反 此刻的价值比它的价 格更加昂贵。




  
按照既定的拍摄计划,他们不是我镜头对准的主角。就像之前见过的许多类似画面一样,他们更多的,是背景一样的模糊存在,或者是被赋予某种意义的简单符号。
  就是这样,在国家扶贫日这一天,我按照策划好的选题,跟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大学生志愿者,来到昌平区新龙农民工子弟学校,拍摄学生们的义务支教活动。石大的志愿者们每周五都会来到这里,给孩子上课,陪着他们做些寓教于乐的游戏。在石大,到农民工子弟学校支教是志愿服务的重要内容,一届一届的学生已接力坚持了多年。
  尽管这曾是一所濒临倒闭的学校,经历过强拆、重建、资金链断裂,规模不大、设施简陋,学生不多,但是在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力量的帮助下,学校的办学条件现在已明显改善。教室窗明几净,墙面刚刚粉刷过,崭新的地板反射着微微的光。
  但真正令我心里猛地亮堂起来的,是他们。几乎是从踏进教室的那一刹那开始,这群今年刚刚上学前班的五六岁的孩子,便占有了我所有的视线。
  第一次来农民工子弟学校,想像中这里的孩子总会有些什么不一样吧。但是,当第一次与他们纯净得没有一丝杂质的眼神交汇,第一次听他们用稚嫩的声音高喊“老师好”,第一次被他们扬着笑脸使劲鼓掌欢迎的时候,我整个人仿佛打了个颤,突然为能够给予他们的帮助如此有限而羞惭。
  一样的可爱,一样的淘气,一样的好奇,一样的天真;一样爱欢笑,一样爱喊叫,一样爱学习,一样爱游戏;一样需要关怀,一样需要友善,一样需要尊重,一样需要疼爱;一样热爱国家,一样思念家乡,一样渴望长大,一样梦想未来……更好——活得更好,将来更好,孩子更好,也许就是这样的愿望,让他们的父母义无反顾地带着他们背井离乡来到北京,在现实面前即使再精疲力竭也努力向前。小小的他们,所要的则不过是眼前这样平凡快乐的课堂。
  像所有幸福的孩子一样。
  于是,举起相机,对准他们,看他们在镜头里如花朵般灿烂。
  文/图 李亚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