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的灵魂
——读《失去灵魂的卓越》
期次:第1003期
阅读:793
□文永红
在《失去灵魂的卓越》一书中,哈瑞·刘易斯教授从通识课程、学生生活咨询、分数贬值、校园犯罪、大学教育中的金钱问题、大学体育、大学领导风格等角度,对哈佛大学(特别是负责本科教育的哈佛学院)一味追求卓越的倾向提出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并竭力廓清和维护他心目中的大学教育“灵魂”。
在书中,作者所推崇的教育灵魂包括:大学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重视人的教育,有计划地开展通识教育;执著于教书育人的本分;适度远离社会,保持独立的判断力;强调教育过程和方法甚于教育内容;对学校和民族传统的传承等。作者认为哈佛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正在丢失教育的灵魂,他批评哈佛不再坚持传统的通识教育,丢失了责任感的教育,课程内容杂乱无序,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作为指导,一味的迎合学生,等等。
《失去灵魂的卓越》一书,以大量生动的语言、细节、故事,向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大学教育问题,对我们今天正在全力推进的教育综合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和启示意义。
第一,大学应有自己的宗旨、思想、精神和灵魂,不论是发展还是改革,都应始终牢记、坚守。大学应该淡定一些、超脱一些,多些理想主义,少点功利色彩,多点人文情怀,少点实用主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这点毋庸置疑,但如果反思存在的缺憾,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没有守护好教育的灵魂,没有坚守好教育的理想,核心是一定程度上丢失了“人”的教育。虽然以人为本讲得多、说得多,但真正体现“人”的教育仍然停留在纸上、嘴上的多。受社会的影响,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泛滥,大学也难以幸免。实际上,我们传统的教育是十分重视人的教育的,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老子的崇尚自然,倡导“自胜者强”,庄子的“顺性达情”、善用形象说理,等等。后来好多东西都丢了,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只顾追赶,急于求成,往往看到问题多,反而忘记了自身的传统和历史,忽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出现了急功近利、工具主义,这些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二是对大学的任何重大改变、改革,都应始终保持理性的观察、反思甚至批判。其实不只是刘易斯教授在批评美国的教育,美国的教育在改革发展演变中,始终伴随着质疑与批评。这本身就可以解释哈佛之所以为哈佛的原因——对大学的发展始终保持理性的反思,这可能也是美国教育能够始终保持领先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大学发展的理性思考批判,可以让大学始终保持清醒、理性,既能反映社会大众对大学的期盼和要求,又能促使大学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至于被社会被行业企业所左右,形成自己独特的精神、理念和模式。
三是一流大学并不是都能提供一流的教育。书中对哈佛大学学生培养中的一些问题的批评,如降低授课难度,给学生打高分,而老师也乐得轻松,学生分数越来越高,但实际水平却越来越低;又如教师师德评价的问题,其实这不仅仅是我们国家的问题,国外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比如在鼓励教师投身教学方面,哈佛大学也遭遇困难,因为学术成果成为了教授聘任的主要指标。所有这些问题,几乎在所有的大学里都存在。我们在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同时,也要看到世界高等教育普遍存在和关注的问题,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下,我们要增强自信,直面现实,积极推进改革,促进教育事业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