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求解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之问
期次:第1009期
阅读:755
本报评论员
从北京石油学院始,本科教学延续62年;从1989年石油大学(北京)本科招生起,本科教学发展26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本科教育教学走过了不平凡的岁月。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当前学校已初步形成了与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本科教学体系,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我们在本科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更加需要引起重视,一些消极的现象更加需要警惕:在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上,我们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还有待增强;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还有待增强;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还有待提升;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还有待提升。而在现实的课堂上,仍有一些老师照本宣科,念着老PPT,教学方法单一,自始至终满堂灌;仍有部分学生“重考试轻实践,上课睡倒一片”,“不看黑板不看老师不看教材,只是埋头只看手机只玩游戏”的现象在个别学生身上仍然存在……不断求解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之问,需要我们在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有力举措,不断转变教育理念,变革教学模式,加强教学管理。
“没有科学的理念,就没有正确的行动。”在教育理念上,要由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向培养社会需要与全面发展的人转变,由专业教育向通专并重转变,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教育本身是一种人的教育,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青年大学生不仅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能源发展重大战略需求,更要超越大学生的工具性存在,满足其全面综合素质提升的需要。因为,单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培养出来的人只会成为大学教育机器下生产出来的一件标准化商品,只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失去个性和灵性;单纯为了追求专精尖培养出来的人只会成为一个营养失调的婴儿,只会导致学生失去全面成长元素的滋养;单纯以老师为中心培养出来的人只会成为缺乏自我意识的“木偶”,只会导致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失去创新、创业与创造的意识与动力。所以,要在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让教育更好地回归人本身,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养成专业素养,同时还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探索与学校、学院、学科实际相契合的时代化、科学化、制度化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探索、改革与完善创新型、工程型、复合型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等。
“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在教学模式上,需要由灌输式向以探究式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模式转变,由“知识课堂”向“研究课堂”转变,由教室为中心向课内课外并重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单路径的灌输,无法在师生共同探究中实现教学相长;只注重已有知识的传播,无法带领学生去研究和解决学科最前沿的命题;只注重单纯教室里的学习,无法提供多元环境下的实践平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学手段单一、课堂讲义老旧,授课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兴趣,不愿参与,缺乏探索创新的内在激情与动力。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当不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带着疑问来,互动交流,解疑求真;更多地开展研究型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研究型、创新型的学生培养;更快引入现代课程体系,逐步采用线上线下教学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形成大学生在“第一课堂”踊跃探索、在“第二课堂”实践创新、在“第三课堂”企业实践、在“第四课堂”借鉴国际教育等多课堂交汇融合的景象。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在教学管理上,要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由相对封闭向开放转变,由管理学生向服务学生与学生自主管理转变,由知识主导型评价向注重全面发展的评价转变。在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人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衡量人才标准体系逐渐多元的今天,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用与满足学生的需求。新的教学管理模式需要与时俱进,在为学生提供基本服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去选择和尝试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自我管理;衡量人才的标准体系要从注重成绩的高低转变为注重全面发展,要不断借鉴和参考多种人才标准,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不是一个新话题,因为提高永无止境;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也不仅仅是某一部门的职责,因为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目前,学校已全面实施《关于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十项措施》,这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转变管理模式的一项重要举措。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展望2015年,全校师生员工要以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继续巩固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进一步明确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激发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形成教育教学改革的合力,最终实现本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