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惠河杯’龙舟赛大学生组第一名”、“首都职工龙舟赛第一名”、“北京市端午节赛龙舟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暨金海湖龙舟大赛亚军”,这些都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龙舟队在2014年取得的成绩。这支组建于2010年的队伍在短短的几年里“白手起家”,成为了如今北京市高水平的大学生龙舟队之一。可能还有很多同学没有听说过石大这支荣誉满载的龙舟队,那就让记者带你来认识一下这支队伍吧。
4月29日的下午,我们在石大游泳馆见到了正在组织队员们训练的龙舟队队长,来自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安全13-1班的王继坤。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
王继坤说:“因为划龙舟对体力和游泳技术要求比较高,初建队时队员大都在体育特长生中选拔,还有一部分是老师在体育课上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发出邀请后加入的。我就是前年在游泳课上被老师选中才加入龙舟队的。正是由于选拔队员的范围较小,所以石大很多师生都没有听说过龙舟队。”
从2014年开始,龙舟队选拔队员的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开始利用网络和微信等平台进行推广,尽量让普通学生也能接触到龙舟运动。“就拿我们这一届队伍来说,总共四十多个队员,基本上没有体育特长生。”阿依克丽木,工商管理学院2013级本科生,一个哈萨克族的小姑娘,她就是在朋友圈中看到了关于龙舟队纳新的消息后报名参加的。经过一个多月的适应训练,从开始单纯的对划龙舟感兴趣到慢慢地爱上了这项运动,现在已完全融入到了龙舟队其乐融融的氛围当中。
随着龙舟队队员来源的不断拓宽,龙舟队的实力也不断增强。
成绩源于艰苦的训练
关于日常训练,据王继坤介绍,由于学校没有专门的地方进行“舟上训练”,他们只能在每周的前三天下午在游泳馆进行划桨的训练。由于划龙舟是一个非常消耗体力的运动,他们还会在每周末进行专门的体能训练,目前要求队员们在3分20秒左右完成1000米跑。每隔两周,他们还会去玉渊潭“上舟”训练。
龙舟队是一个特别强调集体意识的团体,借用王继坤的话来说就是:“划桨时要求十几个人的频率都得一致,只要有一个人的动作有瑕疵就会影响整体动作。”在训练现场能听到非常有节奏的鼓点声,这是用来控制队员们动作协调的。重鼓为插浆,轻鼓为提浆。伴着鼓声,队员们整齐有力地重复着划桨动作。每进行完一个单元的训练,都会有一段短暂的休息。据一个新队员说,刚开始训练完整个手臂都是麻木的、没有一丝感觉,一个500米的赛程需要打鼓两百多次也意味着要划桨200多次,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
刚强坚韧,团队协作
采访的过程中,王继坤推荐记者采访了两名队员代表,一名是刘怡萱,一名是吴忠。
来自工商管理学院2013级1班的硕士研究生刘怡萱,被队员们亲切地称为“萱姐”,是队里最有资历的队员,在龙舟队成立的第二年,她就加入了这个集体,现如今同批次的队员只剩她一个了。作为女生,能在一个强调体力的队伍中坚持这么久本身就是让人意想不到事情,而其原由就是她发自内心的对龙舟队的喜爱。用她的话来说,龙舟队走过的每一步都深深地印刻在她的记忆中,早已成为她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见证了队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就像看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蜕变为一个强健的成人,这份自豪感是无可代替的。最令她欣喜的是今年成立了一支女队,说明龙舟这项运动已经越来越受到石大学子的欢迎了。
石工13-1班学生吴忠是龙舟队的骨干成员。他曾获得2014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和“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2013年12月,以一名光荣的武警退役战士身份从天寒地冻的黑龙江回到石大。作为一名退伍后重归校园的大学生士兵,部队练就的“团结、拼搏、顽强”在他那刚毅的脸上清晰可见。他说:“刚回校园时,我还有些不适应,龙舟队的团队精神给了我极大的慰藉。在这里我有了和在部队中一样的感觉——在一个团结的集体里,大家一起训练、一起比赛、一起努力,心往一块儿想、劲儿往一块儿使。特别是去年的一系列比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赢得比赛那一霎那的荣誉感和在部队中的集体荣誉感是那么的契合。”正是因为这些,他喜欢龙舟队、愿意待在龙舟队、愿意为龙舟队的荣誉而战。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同届的四个战友如今都成了队友。据王继坤介绍,他们这几个经过部队洗礼过的队员给龙舟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不单是他们出色的身体素质,更是他们的刚强坚韧和团队协作精神感染着其他的队友。
在龙舟队的四十几个人中,你能体会到一种大家庭一般的温暖,也许就是这股温暖让他们能够扛过艰苦的日常训练,能够奋力比赛,能够成长为今天的优秀团队。
文/学生记者 鄢云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