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这首耳熟能详的《我为祖国献石油》传唱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每个角落。而在这个错落有致的校园中,有一群充满激情的年轻人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歌词,他们集结在一起,创办了一个“专一”的学生社团,为了一份共同的“事业”而不断努力着。
将活动称之为“事业”是因为它已经成为了石油教育界的“奥林匹克”赛事,说社团“专一”则是因为它的成立只是为了完成这一项活动。这个社团,就是协助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组织筹备工作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设计协会。
在石大,对于普通本科生而言,石油工程设计协会显得“高大上”,甚至觉得距离他们的学习生活略显遥远;而对于硕士生乃至博士生而言,协会则会成为他们“躁动心灵”的最佳归属。不同学历对同一社团认识上的差异让协会每年的成员招募工作都异常火爆———本科生观望中试探报名,研究生则是充满期待地接受面试,所有人都希望能在社团中大显身手。面对大量的报名者,“面试官”们严格的筛选更让社团成为了精英荟萃的学生群体。为何石油工程设计协会如此火爆,它的神秘面纱下面又掩盖着什么样的特别之处?
“我的地盘听我的”
提及石油工程设计协会的成立,还要追溯到2009年。当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梁永图在系统总结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的发展后,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提出了创办一项石油工程类赛事的想法。于是,梁永图安排了一名辅导员负责这项赛事的前期调研工作,并成立了一个由13人组成的小组织———“油气田开发设计协会”,这个协会也成为了石油工程设计协会的前身。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下辖三个二级学科: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和油气储运工程,涵盖了石油工业中的整个开发版块。若要基于这三个学科创办一项学生赛事存在较大困难,如何设置比赛方式,如何进行奖项评选,如何通过比赛提升参赛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些问题都成为了横亘在13人面前的鸿沟。但石油人固有的坚韧不拔让这些年轻人没有退缩,而是在参考其他同类型赛事的基础上,深入教学课堂和科研一线,挖掘学习与实践的契合点,用他们的话说:“全新的比赛形式由我们来定,我的地盘听我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达半年的摸索,梁永图的想法在这群年轻人手中变为了一份5000字的实施计划:创办名为“油气田开发设计大赛”的学生赛事,以油田现场生产数据为依托,发挥学生课堂理论知识,完成油田开发方案的编制。
方向的确定加速了该项赛事的孵化。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赛事得到了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中国石油教育学会的充分认可,并在原石油工业部王涛部长的建议下定名为“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随后,“油气田开发设计协会”在大赛组委会的指导下逐步完善赛题,设置赛事流程,确定总结表彰形式等。在5个月的努力工作后,首届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在北京成功举办,受到了参赛高校的高度评价,而当他们获知这项全国性的比赛仅仅是由13人的小团队通过夜以继日的劳动完成前期调研时,都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首届大赛中的突出表现让“油气田开发设计协会”名声大噪,获得了相关领导的认可。为了更好地与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呼应,2011年10月,协会更名为“石油工程设计协会”,并确立了“服务大赛、培育学生”的宗旨。至此,一个充满石油特色、个性鲜明,具有学术、趣味、创新、自由标签的学生社团正式成立。
“不走寻常路”
石油工程设计协会成立后,针对部门的设置和人员的组成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起初,有人提出协会要仿照固有的学生社团模式,以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形成人员梯度,同时,设立至少6个部门负责日常工作;也有人提出,作为一个承担大型活动组织工作的社团应当整合资源优势,发动各个学历层次的学生,扩大社团规模,以保证活动质量。正当所有人争论不休时,首届“油气田开发设计协会”主席肖坤提出了“不走寻常路”的想法:协会成立办公室、竞赛部、外联部、宣传部4个部门,由辅导员担任协会主要领导统筹工作,吸纳优秀学生加入,并且不分年龄、不分学历,同时,严格控制社团人数,实现“精、勤、优”的目标。
肖坤的这一想法来自于首届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前期筹备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4个部门进行了详细分工:办公室是协会的大管家,主要承担协会的资金物品管理,不同部门间的协调,大赛颁奖大会的筹备,学生礼仪的选拔和培训等;竞赛部是核心部门,主要负责大赛赛题数据的前期整理,参赛作品的收集,总决赛答辩前的组织,联系评审专家和老师等;外联部是协会的重要对外窗口,承担着与各参赛高校的联络,协助邀请评审专家,参会领导嘉宾接待等;宣传部则是协会和大赛的“发言人”,要做好大赛总决赛期间视觉识别材料、网站维护、图文大赛、相关文字材料的准备工作等。各部门分工合理,涵盖了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前期筹备工作的各个方面。同时,在人员选拔中打破陈规,只要是人才,只要有热情就可以录用;在职位安排上也是别具一格,普通学生社团的主席在协会中有可能只是普通的干事,本科生也可能领导研究生开展工作等;各部门的人员数量控制在10人以内,让每一个人都有对应的工作,避免人浮于事。
随后,首届协会面向全校公开招募新成员,这也出现了前面所提到的异常火爆场面。经过层层选拔,包括学生会、社团联合会主席在内的38名同学从几百名竞聘者中脱颖而出,组建了首届石油工程设计协会。大赛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贾承造在获知此事后,给予协会充分肯定,并受邀担任协会总顾问。
至此,一个由院士指导、辅导员负责的“高大上”学生社团出现在了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的发展历程中。
“一切皆有可能”
石油工程设计协会定位于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组委会指导下的学生组织,肩负着协助办好大赛、提升校园学术氛围、培育成员综合素质的责任。为此,协会成立之初就邀请多位专家教授走进校园,与青年学子面对面交流。同时,在首届大赛结束后,协会对多所参赛高校进行了调研,为大赛后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此调研基础上,协会促成了第二届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研讨会。当看到诸多高校领导齐聚北京时,协会成员陈刚感叹道:“没想到我们一个学生社团就可以将这么多大领导请到一起座谈交流,协会力量真强大,对我们来讲就是一切皆有可能!”
在第二届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中,协会承担了大量的前期组织工作,从会务用品的选取与制作,到颁奖大会的整体彩排;从200余名志愿者的招募,到50余位参会领导嘉宾的接待,每一个细微的流程中都能看到协会成员的身影。
有一件事至今让很多人都记忆犹新,就是颁奖大会后的“全家福”。50余位参会领导,150余名获奖学生要在不足30平米的舞台上合影留念,还要在三分钟内站好队形,存在极大的难度:一方面是合影站架从后台到前台的摆放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另一方面则是舞台上人员过多,不易引导站队。协会成员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而是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排练,摸索其中的规律,尽可能在压缩时间的同时,保证队伍排列的顺序。最终,经过40余次的训练,30个贴有领导标签的前排座椅、8段2米长的后排合影站架仅用时26秒就摆放完毕,大大节约了合影时间,也创造了一项新的纪录。
合影站架的摆放仅仅是协会工作的一个缩影。在过去的几届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中,石油工程设计协会逐渐成为了大赛组委会的得力助手。就在2014年结束的第四届大赛中,协会不仅圆满完成了组委会安排的各项任务,还形成了独特的社团软实力——“小黄人”文化。由于大赛总决赛期间需要招募大量志愿者负责嘉宾接待工作,协会外联部结合志愿者服装的黄颜色,突发奇想地提出了“小黄人”的概念,并给每个人编号。在嘉宾到达前,“小黄人”们会发短信进行沟通联络,以确定到达的时间和地点,而在每一条短信的最后都会备注上“大赛小黄人××号”。这一简单的小细节受到了嘉宾们的一致认可,他们普遍觉得很亲切,很有创意,也很容易记忆。大赛结束后,“小黄人”继续保留,开始成为石油工程学院志愿服务的代名词,协会也将其进行了挖掘整理,使其真正成为了社团的文化软实力。
时至今日,石油工程设计协会已经走到第四个年头,近200名学生曾经在这个集体中为其奋斗过。第三届协会主席王伟曾说:“协会活动虽然单一,那是因为我们专一;协会成员虽然较少,我们是要打造精品。”
或许,也正是靠着这样一种年轻的激情和奉献的热情,协会一届比一届壮大,参与并见证着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的发展与变化;越来越多的石油学子也将在这里找到成长和奋斗的动力,谱写“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壮丽篇章。
摄影 石油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