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四季·油事记

    期次:第1019期    阅读:637    作者:□蔡亮 陈儒雅 王海栋(东北石油大学)

  
我的石油故事开始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一个秋天,一场雨里。
  我从小在油田长大,父母都就职于石油行业。带着些许少年特有的叛逆,以及渴望从另一面证明自我的轻狂,我自小便对石油没有丝毫的兴趣,甚至有些反感。高考结束,我没有按照父母的意愿报考一所石油院校,而是去了我梦想的北京,选择了北京一所重点大学。直到大学毕业的那年,我都还认为我这辈子,不会再走父母的老路。但是,我错了,在那个秋天。
  毕业后,我在北京混得并不如意,照顾自己还是绰绰有余,成家立业却遥遥无期。我开始对自己的人生有了重新的思考,我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想事片面简单、不顾后果的孩子了。于是我打电话同父母商量,说要考石油专业研究生,回家找份工作陪伴他们。母亲在电话那头,只是轻轻说了句“好”,我却听得出那是一场秋雨终于见晴,是一个疙瘩终于开解,是一颗悬心终于放下。对他们,也是对我。
  那个秋天,我来到东北石油大学,攻读油气田开发专业研究生。这里是父亲的母校,我要在这里重新开始。
  那个秋天,一场细雨洗涤了街城;那个秋天,一个决定开始了梦想。

大庆的冬天比北京比故乡来得更早、更突然。刺骨的寒风叫嚣着,随意便可钻到任何它想去的地方,包括那里外三层的绒服,甚至是钢筋混凝土的墙屋。唯有一处它到不了,那便是石油学子热血的心。
  在这样的冬天,祖国最北端的冬天,最敌不过的便是晚起的太阳和温暖的被窝。若没有一种精神,如何能这般的努力、勤劳、奋斗?
  一个周末约了几个同学前往铁人纪念馆参观。这是由惊讶到震撼、由难过到感动的一天,也是那个冬天最温暖的一天。
  《石油魂》、《不屈的童年》、《赤诚报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悔奉献》、《鞠躬尽瘁》、《精神永存》、《永远的铁人》,我不能吝啬自己的语言,必须将这些展厅的主题,也是王进喜同志生平事迹的高度概括一一罗列,以表达一位后辈最崇高的敬意。只是那一篇篇说明的文字和一段段记录的影像,便给人如此的震撼和冲击,若是能在当时亲身体会,那该是怎样一种感觉!
  我突然明白,是什么让这个城市在疾劣的寒风中屹立不倒,是什么让莘莘学子披星戴月并奋发图强。是一种骄傲,是一个榜样,是大庆精神,是铁人精神。

春天是美丽的,惹人喜欢的,在乍暖还寒十分明显的东北,在有着一汪清澈湖水的校园,更是如此。我会比平日更加注意在去实验室路上经过的那片湖。即便是已经很晚的时候才从实验室返回寝室,我也会在湖边耽搁一会儿。
  在湖边我会想,作为一个跨专业的学生,虽然会面对更多困难,可人生正如春湖上的冰,会在白天温暖时消融,也会在夜晚返凝。但终究是会一点点变好,遇到真正的“春天”,变成真正的湖水。
  当湖水映着黑夜的时候,我会把地上黑色的湖水和地下暗涌的石油联系到一起。黑色的石油是祖国的血液,我为能成为一名石油人而骄傲。我把做完实验沾满石油脏兮兮的手照了下来,传到微博,告诉他们,我开始喜欢黑色,因为黑色的头发,黑色的眼睛和黑色的“血液”。
  就这样,我伴着湖水,湖水照着我,一想便想过了整个春天……

夏天是分别的季节,这个夏天研三的师兄毕业了。
  在一百平米的实验室中朝夕相处,早已亲如家人。师兄走得很晚,直到学校对他们下了最后的“逐客令”,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他几乎和学院内所有的人合影,甚至包括陌生的清洁工人,因为他比我更知道,校园意味着什么,这一别意味着什么。
  老师平日很忙,我们在实验室中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大多都是从师兄那里学来的。而他,无非也是从他的师兄师姐那里学来的。就这样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届届相传。有时我们为实验上的分歧争得面红耳赤、剑拔弩张,有时我们默契得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点头,我们团结在一起,完成老师交给我们的所有任务。我们不断地在其中添加自己发现的东西,让逻辑更缜密,让实验更科学,让结论更严谨,如一枝丁香慢慢绽放成紫色的焰火,再开出紫色的海洋。
  感情再深,分别终是难免的。那日在实验室工作,突然收到师兄在火车上发来的短信,师兄很认真,给我们每个人的,都是不同的。“将来有一天你也会如我般离开校园,请记得努力是最好的珍惜,献给最好的时光,和这校园。世界很大很远,也许走不完,但有知,无畏,不悔,足矣。”
  “好的,师兄,进社会了可别太嚣张啊,他们可不会像师弟这么惯着你啊。一路顺风!”
  我尝试着不去改变我平日里调侃顽皮的形象,尽管是在这样一个悲伤的情境之下。因为,明知无用,我仍想用自欺欺人的玩笑去掩盖决堤的泪水。
  师兄,世界见,未来见。
  一年有春夏秋冬,人生有苦辣酸甜。不管因为如何,我们都选择了做一名石油人,既然志同道合,便是石油缘。也许我们并没有想多么伟大多么高尚,我们只是踏实地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慢慢实践并实现自己的理想。
  我还有很多的“油四季”要去经历,也还有很多的“油事记”要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