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难少年时

——回忆伪满洲国的奴化教育

    期次:第1027期    阅读:1004   

  □林世洪
伪满洲国小学分两段:小学四年,优级学校二年(就是现在小学的五、六年级)。我在吉林省长岭县东关校读小学,在南关校读优级学校。长岭县优级分四个班,分别以“松、竹、梅、兰”命名,我在兰班学习。
  伪满奴化教育中,挨打是常事。每次挨打,现在看来,都有政治目的:从少年开始训育亡国奴。
  我刚上小学,同学中就流传着一句话:“日本话不用学,再过三年用不着。”“学”字按东北习惯读音,跟“着”字是押韵的,大家都当顺口溜说。这句话背后的深层含意小学生是不会去想的,但大家对日语课不重视,让日语老师很生气。不知是谁把这句话传到这个日语老师那里去了,他开始一个一个学生问。问到我时,我说听别人说过,问我听谁说的,我说都这么说。他说你不老实,跟老师说假话,就打手板。打完后,他又问我旁边的同学,我嘟囔了两句委屈的话,他转过身来,就打了我两个耳光!我一下子被打晕了,手扶着书桌才没有倒下去。
  回到家,手肿了,脸也肿了,耳朵上还有血迹。后来发现,我的右耳经常发炎,有时还流脓。时间一久,没有医治(也没条件医治),造成耳膜穿孔,失去了大部分听力。老来已经完全失聪。
  上体育课,让我们做一种“产业体操”。每个学生都要带一把铁锹,锹把手握的一端劈成两半,加上一条横木,这一端成了三角形,接下来是一米左右的杆,下端是尖形锹头。有一套规定动作,谁做的不达标准,就用铁锹打背部。体育教员说:挨打时不准动,这就是武士道精神。两三个星期,日本鬼子督学来检查,鬼子打人更凶,有同学被打伤后几天不能上学。这些被打的小学生,不过是十一二岁的孩子!
  日本鬼子还用音乐、歌曲进行奴化教育。优级一年级入学,就学唱日本国歌(用日语唱)和伪满洲国国歌,每个人都要会唱,并且单人考唱,不会唱的就要被打。
  《何日君再来》是当时小学五、六年级必唱的歌,现在还记得当时反复唱的歌词:“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我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侵略者推崇的文艺作品绝对是为他们的政治服务,为侵略战争服务的。日军飞机空投到抗日军队中的传单里就有这首歌,在当时它无疑就是引诱在伪满这块殖民地生活的人们醉生梦死、不问家国何处的麻醉药!
  学校每周都有朝会,周一上课前全校师生集合在操场上,面向东南(长岭县城在长春———新京的西北),给“天照大神”三鞠躬。之后全体唱满洲国歌和日本国歌,日本国歌要用日语唱。有一次朝会,值班教师杨维新说我们班唱的声音不大,说我们对“天照大神”不尊敬,把我们全体留下,让我们跪在地上,他拿来戒尺(约70厘米长,6厘米宽,1厘米厚的木板),对着我们脊背一人一板子。我们穿的是单衣,觉得很疼。但是杨维新气还没有消,就打手板,打累了就让被打过手板的同学打还没有被打的同学,这样一直折腾了半个上午。
  这个“天照大神”何许人也?1940年,溥仪第二次访日,是专门为了迎接“天照大神”的。日本关东军对溥仪说:“天照大神”是日本的天神,天皇是天照大神的神裔,日满精神是一体的,把“天照大神”迎来,尊为国教。溥仪迎来的“天照大神”是个什么样子呢?是一面镜子,一把剑,一块玉石。就这三样所谓“神器”,供在皇宫旁特意修的“建国神社”内。每逢初一、十五,溥仪率领伪满的官员去祭拜,并下令:东北各地遍设“建国神社”定时祭祀。从此溥仪将自己的祖宗改成“天照大神”,把“友邦”改成“亲邦”,把自己变成了日本人真正的“儿皇帝”!
  抗战胜利后,我才知道我是中国人,所谓的“天照大神”让他的子孙在中国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
  (林世洪,1932年生于吉林省长岭县,高级工程师,1955年考入北京石油学院学习工作,1993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