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志愿者,我为大赛代言!

    期次:第1046期    阅读:1220   












  
从2011年开始,随着首届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的举办,每年5月校园内都会出现一批身着黄色T恤的忙碌的身影,他们为大赛默默奉献,他们被亲切地称为“小黄人”。每一届大赛成功举办的背后,每一盏聚光灯的背后都离不开所有“小黄人”们的付出和努力,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怎么说。
  既为石工人,必铸石工魂
石油工程设计协会外联部部长:朱丹阳

对于广大的石油学子来说,能够参加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是一种向往,而对于在石油工程设计协会工作3年的我来说,参加大赛的筹备同样是我的追求和渴望。一年一度的大赛不仅是全国石油学子的盛会,更成为了石油行业“寒冬期”中我们石油学子的坚守。
  从大一时与大赛结缘成为分会场的主持人,从此每年的“五月”便已不是单纯的初夏,心中则多了一份石工人的牵挂。随着第六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的圆满结束,大赛期间会务工作的紧张和担心也都一一放下。回想起整个筹备的过程,考试前夕我还和协会的成员们在办公室熬夜做会务安排等情形一幕幕回放。那时,我们从未想过要退出,也没有因劳累有过一丝后悔,因为我们知道既为石工人,必铸石工魂。大赛期间各参赛选手们的感谢是对我们付出的肯定,协会工作人员间的互相鼓励给了我们坚持下去的力量。
  一字之别的荣誉和自豪
石油工程设计协会办公室部委:石尚郁

第一次做志愿者是第五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的时候,我作为会务一组的志愿者,为大赛服务了三天。那时我才刚上大一,对学校举办的一切比赛都很感兴趣,尤其是像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这样国际性的大型比赛。
  从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到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一字之别,代表着大赛由一个全国性赛事转变成为了一个国际性赛事。今年,能以设计协会办公室一员的身份继续服务第六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更是增加了我作为石油人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为了这一字之别带来的荣誉和自豪,为了让世界看到石大的实力和中国石油学子的风貌,设计协会成员和所有志愿者展现着石油“小黄人”坚忍不拔的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石油献我青春”的誓言。
亲眼见证大赛便是最好的回报
礼仪队成员:杨静儒

由于每一场活动都需要礼仪服务,所以礼仪工作很累。但我并不觉得累,而是很荣幸自己能作为礼仪队的一员服务大赛,能够在三天里见证大赛的18场系列活动,这是对我们付出最大的回报。
  颁奖大会是大赛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礼仪引导工作压力最大的一个环节。为确保颁奖大会的顺利进行,在前一天晚上的彩排中,我们从下午14点一直站到晚上23点,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颁奖大会的流程,回宿舍后我发现自己的脚已经肿了。即使是这样,礼仪队中没有一个人有怨言,第二天早上7点准时出现在报告厅准备院士报告会的活动。
  在正式的颁奖大会上,在引导选手的过程中,我见证了选手们的激动和兴奋,在他们的脸上,我看到了对专业的热爱和对梦想的执着。当高德利院士宣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深蓝”队获得“卓越杯”时,在台下如雷般的掌声中,自豪感油然而生,差点哭出来,那一刻大赛让我听到了、看到了、感受到了“为石油献我青春”的情怀。
享受接待工作的每一个细节
校外志愿者:杨钰喆

我叫杨钰喆,来自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目前本科大三在读,非常有幸能够被选中成为外校一对一志愿者中的一员,我对能担任大赛志愿者感到非常自豪和幸运。
  活动中我主要担任长江大学领导一对一接待工作,和国内企业评委和高校领导校外入住工作。在指导教师和学长的带领下,我认识到了在筹备一项大型赛事中完善流程和把握细节的重要性,从领导的接站到随行,时间点的把握和拿捏都需要准确无误,只有把每一个细节做好,整个大赛才能按照整体进程推进。纵使每天早上五点起晚十二点归,一想到比赛的圆满结束中有一份我的努力,我便很享受整个过程。
  大赛还让我认识了许多新朋友,虽然相聚短暂,但我们彼此有着浓厚的友谊。谢谢大家的陪伴与鼓励,相信我们还有机会再次相聚!
  把光和影定格成永恒
新闻报道组志愿者:李昕桐

总决赛答辩现场的严谨庄重,钻井平台模型制作时的奇思妙想,知识竞赛比拼过程中的激烈角逐,大赛中每个精彩的画面,都会浓缩成光和影聚焦在我的镜头前,定格为永恒。
  作为新闻报道组的一员,我能够自由出入台前幕后,也更容易从多个视角去发现大赛里的感动。大赛前夕,协会办公室内彻夜灯火通明,修改材料、确定信息、联系高校,如同一部精密的机器一般有序运转,所有工作人员都在默默付出;总决赛前夜,十个答辩会场同时启动,从布置安排到应急准备,教学楼的安静中充满了紧张与忙碌;每一个会场内也都留有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任劳任怨的身影。
  报道工作更趋于幕后,我们用相机、DV记录大赛的点滴。被排得满满的工作日程,被当作“山珍海味”吃掉的工作餐,被反复修改斟酌的新闻稿,来回对比挑选的照片,这便是我们的工作日常,很累、很辛苦,但心甘情愿。
  只为赢得一句I’ll be back
国际接待组志愿者:张书豪

我在本次大赛中负责接待哈萨克斯坦的参赛选手,接待工作中最具有挑战性地莫过于交流,一听到他们“连珠炮式”地用英语发问我就犯怵。为了完成接待任务,我经常用肢体语言和他们交流,会场内经常能看见我“张牙舞爪”地和选手们比划着。
  在为期三天的志愿工作中,我和国际接待组的志愿者们怀着对志愿工作的热情、怀着对大赛的感动、怀着身为石大人的自豪为来自各国的选手提供服务。在赛后回国时,选手们告诉我们:I'llbeback,FPEF(未来石油工程师论坛),I'llbeback,CUP!那一刻,我们为自己的工作和付出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