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运动万万不可辜负

    期次:第1052/1053期    阅读:737   




  又是一年秋风起。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对于农民来说,这是个收获的季节,对于大学新生而言,却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启。对未知的生活与前途,人人都会有期待憧憬,也会忐忑惶恐,出发时总要查查攻略,做一番功课。作为一名毕业二十年、做辅导员十五年的教育工作者,在此为同学们送上一碗热腾腾的鸡汤:大学里,阅读与运动万万不可辜负。
  大学时光,不过匆匆四年。时间虽短,却最为波云诡谲,你会遭遇前所未有的灰色心情,也会碰到成长路上不可避免的各种大坑,若你拥有阅读和运动两大法宝,可保“遇难”呈祥,“逢凶”化吉。
  二十年前我还在上大学时,曾经有一段混沌时光,所谓身体与心灵皆无处安放。所幸那时候还没有网络游戏,自己也不爱打牌喝酒,于是天天泡在图书馆里。先是在期刊室读《收获》《十月》《小说月报》,然后读《读者》《女友》《青年文摘》等各种鸡汤,最后读杂七杂八的《集邮》《健与美》《家庭医生》,阅尽当月期刊后,就去书库乱翻,读那个年代流行的《百年孤独》以及不太流行的《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书籍就像黑暗中的一丝光亮,在阅读的过程中,感觉属于自己的世界还存在。正是依靠这些诘屈聱牙的书籍,度过了那段晦暗岁月。
  时隔多年,这些书的名字还记得,内容已经完全想不起了,如同张三丰教给张无忌的太极剑法,忘得干干净净。现在我从事的工作已远离了当年学成三脚猫的原专业,成为一名要靠文字吃饭的行政人员,每当看到笔下文字汩汩涌过,心中无比感谢当年的阅读经历。阅读会持续而微妙地影响你的气质、思维和行为方式。阅读的收获是在骨子里的,短时间看不出,或许永远也看不到效果,但是可能会在某个时刻与你的经历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要读什么,要怎么读?在我看来,阅读有进取型和防御型两种类型。前者要读经典、读有趣的书、读有意义的书,主动选择那些激发灵感、启迪智慧的书籍。后者可以读晦涩的书、读热销的书、读猎奇的书,只要能让自己平静下来,充实起来。在这里我想提两位作家。一位是王小波,做有趣的人,读有趣的书,就是他说的,可惜英年早逝。王小波就埋在昌平阳坊的佛山陵园,在那里还可以见到很多名人的墓地,比如说地质学家黄汲清,也是很有故事的人。另一个是张炜,也是一位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的作家,但他的文字深沉而晦涩,洋洋洒洒七百万字、二十本装的《你在高原》就在学校图书馆三层书库里,每次路过我都会静立膜拜,如果再需要防御式阅读,我会把它列为首选。
  欧阳修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现在我们进入到一个文字获取过于方便快捷的时代,而大家又是如此忙忙碌碌,“三上”的时间,都用来刷朋友圈,看公众号。这种碎片化阅读习惯,就像吃零食一样,虽然有咀嚼的快感,但长此以往会让人营养不良。又像吃别人嚼过的东西,尝不到食物本来的味道。我们慢慢变成知道最多而思考最少的人。欧阳修后面还说:“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大概只是因为只有这些地方才可以集中思想吧。所以请放下手机,到图书馆去,体会手指捻过书页的质感,以及油墨的芳香。
  大学生活的另一个法宝是运动。据说有些国家如美国,用是否“有运动习惯”这个标准评价一个人是否靠谱,我觉得很有道理。我建议同学们要努力让自己在三种类型的运动中各爱上一项:一是单调枯燥重复性的如跑步、跳绳、游泳,二是可以远程对抗的如乒乓球、羽毛球,三是需要团队协作的如足球、篮球。
  体育锻炼不仅是最好的保持健康的方法,也是最积极的休息方式。身体健康强壮,头脑才有发挥的余地。我们学校有大学一年级出早操的传统,或许会给你带来一些困扰,但是请享受它。现在很多毕业生离校前的庆祝活动,就有升旗、出早操。当然,还有一点要注意,每年都会有一批同学因为体能测试不合格,被取消奖学金资格。
  运动可以帮你找到归属感,实现自我价值。作辅导员时曾经有一名学生,长相普通、成绩中等、不擅言辞、能力一般,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他和我聊天时表达了自己的困惑,不知道如何刷存在感。我知道他中学时喜欢跑步,给了他一条建议,坚持每天一万米,四年后你将是班里最牛的人。到大二结束的时候,他已经成为班里的传奇人物,同学们提及他,都是满满的尊重与敬佩。
  爱运动的人不得病,这个病不单指身体上的,还有心理上的。大学一年下来,你会发觉身边总会有那么一两名同学,天天宅在宿舍里,头发油腻、目光呆滞、脸色苍白,靠打游戏度日,这个人基本废掉了。但是如果他爱运动,或许还有救。在运动中,人会不知不觉学会坚毅勇敢、控制情绪、团队协作。运动爱好可以防止栽进成长大坑,你知道,只要一打篮球,樱木也不打架了,三井都改邪归正了。运动无疑是自救的最佳方式。
  所以,如果有一天,你感到无所适从,你感到无处突围,你感到无法自拔,你感到无可救药,请你停下手中的事情,到运动场挥洒汗水,到图书馆遨游书海。若干年后,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肯定会觉得没有辜负大学时光。
  文/黄磊(学生工作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