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读中国大学成为一种荣耀

    期次:第1072期    阅读:665   

  □金振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
我常讲一句话:强国是教育出来的,弱国也是教育出来的。有人可能会觉得偏颇,但教育对国运的巨大影响,毋庸置疑。因为,靠知识灌输教育出来的人,无所不知;以能力主导教育出来的人,则无所不能。这种本质上的区别,对国家整个经济、社会、科技、文化都会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
  谈到我国的高等教育,最令人尴尬无奈也非常痛心的是,越来越多有条件的学生选择出国读书,留学生的年龄越来越小,国内一流高校的优秀学子纷纷选择到国外大学深造,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面对这种状况,每一位有责任感、有爱国心的老师都会有这样一个思之心痛的教育之问:我们的学生何时能以就读国内大学为荣?!
  我认为,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与美、英等教育强国有较大差距的根源之一在于: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一以贯之的“灌输型”教育方式。孩子来到大学后,学习方式并没有根本转变,大学不过是中学的延续,惟一不同的是灌输给学生的更多是专业知识而已。整个教育过程,都忽视了最重要、最核心的东西——能力。即使有的教师希望多对学生进行能力方面的培养,在知识面前早已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学生也已经不能够自己动脑动手了。
  灌输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很多学生有3个显著的特点,毫不客气地说就是“呆”、“傻”、“弱”——“呆”:上课、听报告提不出有深度的问题,没有奇思异想,习惯于被动接受,不活跃,惰性强;“傻”:不知道自己的擅长和兴趣,找不到明确的学习研究目标,只知道学习是为了考上好大学,大学毕业能找到好工作,考研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很少有本科生读研是出于对某个研究领域的兴趣;“弱”:能力不强,遇事喜欢求助,而非想办法解决,毕业3到5年内不能独立承担科研工作。这种教育模式下产生的惰性,浸透到了社会各个角落,缺乏追根溯源的探究精神成为普遍现象。
  这种教育方式不改变,那么创新人才培养就会事倍而功半,国家科教兴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就难以得到保证。
  我们都知道,高校的第一任务本应是培养高质量人才,培养出成千上万会创新的学生,远比老师们自己创新贡献大。但现实是,大学里“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根深蒂固,一些教师忙于科研,顾不上教学。实际上,这是本末倒置了。
  教学为什么得不到重视?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不少国内高校普遍热衷于追求大学排名,甚至专门研究排名的指标,以便对症下药,迷信高排名可以招来好学生,可以赢得国家投入。这些国内外的排行榜所依据的指标,主要是所谓科研水平,包括论文、获奖成果、高水平人才等。在高校里,教师职称晋级也主要是拼论文、拼科研成果。且不说这些评价体系能否真实反映高校和老师的科研水平,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却不关注教育教学的质量,不是咄咄怪事吗?
  排名有无必要呢?很有必要,但评价指标需全面、合理、准确。很多人认为,如果不用论文、获奖数量等级等定量指标进行评价,教学和科研质量就不好定论。实际上并非如此,只是没有高度重视评估体系研究罢了。我的观点是,无论教学评估还是科研评估,不要过分注重过程考察,要直接对结果进行评价,考察教学就要全面深入地考察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知识,考察科研就要直接考察科研成果,评估成果的直接、间接或潜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所以提教学质量最终要反映到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上,是因为我们教育学生的最终目的,不是让他会背几个概念,会讲几个理论术语,而是教给学生终生受用、永不过时、永不作废的技能,如创新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演讲汇报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社交能力、心理和身体素质,等等。要达到能力培养这个目标,需彻底摒弃知识灌输型教育模式,而采用能力主导型教育模式,努力培养“研究型本科生”。
  很多人认为,本科传授专业知识,硕士应用专业知识,博士创造专业知识。这种“三段式”培养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其实不然!为什么?一个人的创造力高峰在 30岁左右,孔圣人云:“三十而立”。有人统计过,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主要成果,平均是在32岁取得的。因此,具备科研能力越早越好,接触实际问题越早越好,因为创造是需要长期工作经验积累的。
  如何培养“研究型本科生”?具体到理工科的人才培养,我认为可以实施的举措应该包括:(1)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彻底改革培养方案,针对各种能力,开设专门的训练课;(2)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全面进行课程优化,学时分配和要求按知识型(基础课等)、知识—能力型(专业课)、能力型(大作业、实习、毕业设计、科技创新等)区分对待;(3)改革课堂教学,少讲多练,提高授课效率;(4)实习以研究型而非认识型为主;(4)延长毕业设计时间至1~2年甚至更长,以便学生能进行研究能力的培养;(5)鼓励自主申请创新课题,锻炼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6)鼓励学生撰写科技论文,锻炼提炼总结和写作能力;(7)鼓励学生自己组织、开展学术活动,锻炼组织能力、演讲能力、协作能力等;(8)采取有力奖惩措施,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9)重视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研究,因为上好一门课,每年受益的至少几十、上百学生,其影响远大于一篇质量平平的科技论文;提出好的高等教育模式,受益的将是千千万万、很多代学生。所有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进行高等教育研究,而不仅仅是专门研究高等教育的教师才有这个责任。理工科的学生如何培养,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的理工科教师最有经验,他们知道学生应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才能做好科研,也更清楚如何培养才能实现培养目标。
  十年磨一剑。如果从踏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天开始,大学生就能在能力主导型培养模式下一步一步潜心修炼内功,那么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就能游刃有余、初露锋芒。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学生走向社会就不会眼高手低、陷入迷茫,大学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基石这句话才能讲得更硬气更有底气。只有这样,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才有可能真正赶上甚至超越西方,留学热潮才能理性降温,更多优秀人才才会留下来,为我国发展注入更多新鲜血液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