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词韵品人生

    期次:第812期    阅读:1060   




□人文社科部教授 饶恒久
这几年我给本科生开设了一门选修课——《唐诗宋词赏析》。起初自个儿边讲边嘀咕:给理工科大学生讲唐诗宋词赏析有多大意义?讲了几年,有了一些体会,写在这里,请大家看看有没有道理。
  理工科学生更长于理性思维,长于用概念、判断、推理来认识世界。但是,人生、社会的发展变化往往在局部范围内是符合逻辑的,但在更大的范围内或另外的环境中,它又是不符合逻辑的——因为,这些逻辑是现阶段人们发现、认定甚至是被确定为“真理”的定论,但也许在更大的时空内,它并不是如此,并不合“逻辑”。也许,恰恰是某些被我们认定为真理的东西、认定为符合逻辑的东西,遮住了我们的眼睛,束缚了我们的想像力,误导了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于是,我们只好长时间地在黑暗中徘徊……而诗歌,是靠热情鼓动起想像的翅膀,更多依靠形象去联想。这种形象是大于思想的,所以,她能够不断地、无穷尽地给人们启发;这种联想是神奇的,只要点燃了灵感的火花,就会引发无限丰富的联想。而辩证法的精髓,就是事物之间永远不停的、丰富多彩的联系。每一次新的、奇特的、符合规律的联系,都会为我们打开科学殿堂一扇新的大门。所以,当一些大科学家的研究工作进入重大突破前的关键期时,他们往往更需要诗的启迪、艺术的精神。当然,这样的科学家,他们的艺术精神,是得益于深厚的文学修养的。
  更为重要的是,人既是社会动物,又是情感动物。人生的幸福或痛苦,要靠情感去体验、去品尝。然而,当今社会,人们似乎变得惊人的情感枯竭、麻木甚至冷酷。特别是有些青年人,似乎处于情感苍白或者冷漠的状态中,所以,要通过诗词的赏析对他们进行情感启蒙,唤醒他们心中对美丑的感觉、对善恶的爱憎。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生活得更美好。我们要培养身心健康的人、会工作会创造的人,更要培养会生活的人。而生活的目的是人本身,是真善美逐层实现的人生体验。“真”是对知识、真理的追求,“善”是对伦理、道德的追求,“美”是对一种艺术境界的追求。中国文化不仅是伦理的文化,更是艺术的文化。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以人为中心,是人文的文化。中国的教育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其最高境界是由艺入道,即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紧密结合,使道德所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和艺术所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融为一体。把艺术精神贯彻到日常生活之中,就是通常所说的“人格品味”、“生活情趣”,中国人人格品味的最高境界是艺术境界,而不是宗教情结。
  如果仅从石油行业而言,一个走向国际市场的跨国公司,它的员工必将面对世界各民族不同类型的文化,这就更需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只有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才可能保持全体员工的内部凝聚力;而牢记本民族历史上那些千年流传、脍炙人口的文学佳作,是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最好方法。
  我国是个诗的国度,中华文化中诗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尤其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给学生介绍唐诗宋词中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陶冶其情志,开阔其胸怀,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吗?
  当然,还要考虑到理工科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这种课重点不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学技巧和文学理论水平,而在于通过诗词名作的欣赏,启发学生去体味人生、修养品格。所以,教材结构方式、体例、讲授方法都应该与文科院校有很大不同。
  就这样想着做着,几年下来,发现石油大学的学生中有不少文学悟性很高的才俊。他们的考试答卷、习作,常常让我兴奋不已。这些学生的人生见识、志向、情怀、品味都令我刮目相看———后生可畏!于是,今年我又鼓起勇气给他们新开了《百家争鸣与先秦理性精神》,座无虚席,师生心心相印,乐在其中。
  教学、科研之余,常到昌平周边漫步。近日偶得小诗一首,写在这里,供大家一笑。
畅春园早春记游
晨曦映绿水,晓月挂长空。
  远山起伏处,芳草有无中。
  柔丝寸寸长,春色日日浓。
  披襟过桥去,啸吟依长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