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获得感”中感受石大前进步伐

    期次:第1091期    阅读:732   

  学习、工作、生活环境质量的提升,能够带给师生最鲜活深刻的“获得感”。
  “想当年我在酷热的夏夜翻来覆去浑身臭汗,现在终于可以在宿舍里吹着空调吃着西瓜唱着歌,我,却毕业了;想当年为了占座位我披星戴月在图书馆门前站成一座雕塑,现在主楼阅览室的插座都要通电了,我,却毕业了。”
  2016年毕业典礼上,本科毕业生代表张镭宝在发言中流露出对母校的不舍,她的不舍引起了那一届毕业生深深的共鸣。
  除了学生宿舍装上了空调、主楼阅览室投入使用之外,我们每个人都能细数出很多这些年学校发生的点滴变化:实验室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学习场所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社团活动的场地有了基本的保证;没在办公室?手机装上APP,随时移动办公;借的书要过期了,南北校区24小时自助借还图书服务说还就还;宿舍没电了,打开微信,线上充电;想看看食堂后厨?安心坐在食堂吃饭,后厨操作间时时画面转播给您;担心看病排队,打开微信,预约挂号……所有这些变化都得益于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
  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不断拓展办学空间,持续改善校园环境。顺利完成了中油大厦、学生活动中心、第四教学楼、主楼等建设项目,购置完成北京化工大学昌平南环路校区,极大缓解了办学空间紧张的难题。通过扩充学生阅览室、为学生宿舍安装空调、实现校内无线宽带网全覆盖,以及进一步加强后勤、图书馆、校医院、体育场馆设施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大改善了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条件。
  过去的几年,学校经历了在昌平校本部建校以来基础建设的第二个高峰期,建筑项目和建筑面积有较大提高,基础建设能力取得显著成绩,新增房屋建筑面积9万多平方米:建成学生活动中心8993.9平方米,主楼71998平方米,第四教学楼10144.45平方米,购置完成北京化工大学昌平南环路校区,实际接收土地面积151401平方米。
  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不断推进。“十二五”期间,学校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条件,高质量建设实习基地,与30家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生产实习基地,以国家本科教学工程经费资助建设了7个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新增1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了由创新实验室、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组成的课外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总计投入2665万元。教学实验室新增建设面积4800平米,总面积达17030平米;科研基地(中心)建设获得突出成绩,平台建设覆盖上中下游,其中国家级平台达到8个,省部级以上平台20个。
  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无线网络从无到有,实现了校园办公教学区域全覆盖;实现了全校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统一入网身份认证,用户可随时随地在校园内享受网络服务。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果显著,建成了全校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等多个平台和系统;网站群系统经历多次升级改造,实现了全校90%的网站管理。改造并新建了网络多媒体教室160间,建成了标准化电子考场183个,整合了统一教室管理平台,为学校的教学、监考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初步建成了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运行体系,保障了网络及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
  图书馆馆藏资源进一步丰富,石油特色逐渐明显。截至目前,馆藏纸质图书达到了123.8万册,纸质期刊931种(中文期刊873种,外文期刊58种);馆藏购置的网络数据库资源(含镜像)有73个,基本覆盖了校内的所有学科及专业;重点建设了一批具有石油特色的信息资源平台,数据量达到了相当规模。信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逐步建成了图书馆数据中心,数据总存储容量达到76TB;信息保障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
  校园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学校对学生宿舍、教学实验楼宇、办公场所等场所多个方面进行了维修和改造,从室外防水、室内上下水系统、室内外门窗、室内粉刷、空调设施、家具设备购置等多个内容进行了施工,对全校道路、绿化进行整体规划、分批实施,营造出了美观、舒适的校园环境。通过技术节能、管理节能、理念节能多种途径,减少校园能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了节能工作的推进,对提高师生校园生活舒适性等多个方面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今后,学校将进一步优化校园规划,完善功能配套,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发挥办学条件改善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工作的支撑作用,不断提升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让师生共享学校发展成果,有更多获得感。
  办学条件是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是正常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的基本条件,是实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保证,同时也是评价高校教学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