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格局把握主导权增强实效性

    期次:第1091期    阅读:620   

  2016年7月,石油工程学院教师、学校青年拔尖人才李世远和十几位老师一起,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石油梦·圣地情”社会实践团,赴延长油田和革命圣地延安参观考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就油田科技增效等与生产一线的科技人员进行研讨和交流。
  这次实践活动给在国外留学多年的李世远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说:“这次社会实践不仅开阔了视野,在技术上进行了交流,更在精神上受到了震撼。作为青年教师,我要结合油田现实需求开展科研工作,将理论知识与油田实际相结合,将事业发展与油田发展相统一。”此后,他在教书科研之余,还积极参加了学校开展的青年教师社会调研活动,为北京地区及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在石大,青年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近60%。怎样做好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怎样更好地发挥他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生力军的重要作用?几年来,石大以社会实践为抓手和平台,积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落地生根,全面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而虚功实做、落地生根,也成为石大近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主题。
  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并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实效不断提升。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学校于今年7月专门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学校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160余项,师生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600余项。顶层设计不断加强学校针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先后制定了34个文件,修订了12个文件,成立了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保障、组织领导和统筹谋划。同时,坚持虚功实做,对院级单位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量化指标要求,建立考核机制,开展工作督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落地生根,初步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学院(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学校党委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校院两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建立了校领导班子例会制度,不断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教职工理论学习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2项成果荣获“北京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5项主题教育活动获北京高校“思想引领工程”优秀活动,2项活动入选北京高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典型案例。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成绩突出学校实施“思想领航计划”“明德修身计划”“立德树人计划”,建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加强舆论宣传、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引导广大师生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组建了95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生宣讲团,开展“最美北京人·最美石大人”等主题宣讲,110场次,覆盖万余人。成立“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践行团,与志愿服务工作相结合,服务北京区域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每年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80多场,累计参与志愿者人数近3000人次,累计服务时长超过20000小时,每年组织2000余名学生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社会实践。学校被授予2012-2014年度“首都文明单位”称号。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深化学校坚持打造社会实践这一有特色、有实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平台,把社会实践与红色教育相结合,与石油精神相结合,与专业特长相结合,让青年教师在社会实践中涵养爱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推动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落地生根,促进了青年教师成长成才。近年来,学校共组织900多人次的青年教师在全国各地开展了近50批次的社会实践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参与人数占青年教师总数的80%,累计投入经费120多万元,并建设了17个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基地;24项社会调研成果获得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社会调研优秀成果奖,学校被评为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社会调研工作优秀组织单位,蓝海4D影院被北京市教工委批准成为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基地。青年教师以“走进革命圣地,学习红色文化;走入石油企业,学习石油精神;走上基层一线,学习国情社情”为主要内容的“依托‘三走三学’,传承家国情怀”活动入选教育部第三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十大示范项目。
  学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把教师聘用、考核、晋升政治关,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弘扬优良师德师风,注重师德激励,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220多人次受到北京市和学校表彰。激励教职工开展思想理论研究,在想政治工作方面获教育部和北京市立项34项。学校党建、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课题共批准立项246项,170个项目结题,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近20项研究成果在全国和北京市获奖。助力青年教师职业发展,为青年教师成长成才铺路子、搭台子、压担子,实施“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优秀青年学者培育计划”等;推行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传帮带”,举办教学基本功大赛等,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水平,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科研事业的重要支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学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组织,充实教学内容,加强学科建设、科研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建立了从学院、辅导员到班级、学生的纵向学生工作保障体系,着力打造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建立了由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学业辅导员、人生导师、朋辈辅导员等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实施本科生班级精细化管理,全覆盖为本科生量身定制“绿色成长”方案。建立了“奖、助、贷、勤、免、补、偿”和新生绿色通道相结合的多元资助体系,家庭经济困难生助学金已全部覆盖,本科生获奖学金比例达到42%,研究生获奖助学金比例达100%。深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了学校、学院、班级学生心理危机三级预防体系,以及心理危机发现、监控、干预、转介、善后五级工作系统。毕业生就业率平稳,西部基层就业比例高。本科生平均就业率95.6%,研究生平均就业率97.1%,毕业生50%以上到石油石化一线工作,有近20%的毕业生选择到西部地区工作,石油主干学科的毕业生80%以上到石油石化企业就业,满足了国家石油石化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学校将紧密结合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主要矛盾,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学校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协同联动,创新方法手段,拓展途径载体,提升质量效果,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落地生根,为学校全面建成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