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愧师心梦醒时
——追忆恩师王朝晖教授
期次:第814期
阅读:941
王老师曾说过,他最引以为自豪的不是自己取得了多少科研成就,而是这些年所带的学生。他最欣喜的就是看到他的学生在实验室学习、生活、成长,最终顺利踏上工作岗位成为国家、社会的栋梁之才。
□叶迎春(机电学院博士生)
王老师是我的硕士导师和博士导师,他对科研的严谨和热忱、对学生的教诲和关爱,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人生。
第一次和王老师接触是在2004年3月,那时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刚刚公布,我还在工厂里上班。一天中午,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详谈之后才知道是王老师从北京打来的,主要是想了解我的情况。至今我还记得当时谈话的内容,从电话里我能清楚地感觉到王老师的和蔼、睿智,他的话语间时时体现出特有的谦虚和对一个求学者的关怀,尽管我还没有参加研究生考试的面试。
第一次见到王老师是在面试的时候。那是一次令人难忘的面试,他的年轻、健谈和儒雅的学者气质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当时他仔细询问了我的经历和人生目标,并给了我非常具体的建议。后来我从硕士研究生读到博士研究生,四年的时间里一直在王老师的悉心指导和温暖关怀下学习生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取得进步。
2006年7月,北京的天气已经很热了。由于长期繁重的科研和学生管理工作,王老师的身体已经不是太好,行动有些不方便,可他仍坚持带着我冒着高温去油田进行现场调研。在现场,他拄着拐杖仔细察看,不时询问一些关键技术和数据。看着他脚步蹒跚的身影,我心里非常难受。王老师还不到四十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光,可是身体累垮了还不好好休养,即使依靠拐杖也要工作。我多想说:“您该歇歇了,您太累了,您的身体已经不允许再这样工作了!”可看到王老师坚持的眼神,我无法说出口,只能在心里默默地祝福他能早日恢复健康。
做完手术后,我经常陪着王老师去做放疗。那时,他自己不能走路,只能坐在轮椅上由别人推着或搀扶着走路,精神也不是很好。放疗过程的痛苦,正常人很难想像,可他从来没有对我们说过,而是以超人的意志在坚持着。他坚信自己一定能战胜病魔恢复健康,回到工作中去,回到他的学生中间去。
可是天妒英才,王老师还是走了。惊闻噩耗,我身心俱焚。透过泪水,我仿佛又看到了他高大、伟岸的身影、专注于工作的神情,又迎住了他睿智的、曾多次凝视过我们的目光,依稀再次听到了他言简意赅、教我奋进的话语,谆谆教诲、切切关爱的往事也一幕幕地重现眼前……师情深如海,师恩重如山。王老师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