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叫我在家访的路上

    期次:第1105期    阅读:1010   

  编者按:
  为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和载体,形成家校育人合力,2018年寒假期间,石大辅导员骨干冒着严寒分赴宁夏、甘肃、四川、西藏等多个省份,对十余名重点学生家庭进行实地走访,给学生送去温暖慰问,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全面介绍学校资助、就业等有关政策,并结合学生个人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力争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将“关爱学生”的工作做到“家”。
  助力学生未来规化构筑家校深厚情谊寒假期间,地球科学学院辅导员王天奔波在宁夏、甘肃、青海3省区5市,深入西北地区6个家庭进行家访。
  地球科学学院学生马维军家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加定藏族乡,王天在甘肃省兰州市家访结束后,趁着夜色坐车赶往西宁,连续两次换乘大巴车来到马维军家。6个多小时的路程,翻越了海拔3600米的祁连山,征服了蜿蜒崎岖的“十二盘”山路,还要克服隐隐发作的高原反应,等到王天抵达马维军家时,已是下午3点多了。
  推开门,王天看到马维军的母亲和奶奶正在厨房忙碌着,案板上摆放着新鲜的牛羊肉和蔬菜。看到风尘仆仆赶来的王天,马维军母亲高兴地对他说:“家里杂活多,很少有机会走出大山,平时也很少有人来我们村子,没想到学院辅导员还想着我们小军,我们要以回族最丰盛的晚餐欢迎你。”听到这些,王天长途跋涉的疲惫一扫而光。
  雪后的高原深山中透着刺骨的寒意,为了迎接王天的到来,马维军的父母早早地就把炕烧得暖暖的。王天与马维军一家盘腿围坐在温暖的火炕上拉起了“家常”,一直聊到晚上十点半。
  马维军父亲是盘山公路的大巴车司机,每天早出晚归,收入不多。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非常支持孩子读书,他说:
  “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能力,才能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学校,马维军成绩很出色,是卓越班的一员,现在大三了,面临着选择工作或是读研。王天细致地为他介绍了就业、读研相关的支持政策,详细分析了工作和考研的利弊。马维军一家边认真地倾听,边不时地点头。马维军说:“无论是否继续深造,最终都是想回到西部建设自己的家乡。”王天还为他介绍了近年来西北地区相关单位招聘和人才需求情况,结合他的个人实际与他的父母共同探讨马维军的未来规划。
  “走出大山”是一位父亲对从小生活在大山里的儿子最朴素的愿望,“建设家乡”是一个成长在西北农村的孩子最真挚的理想。“一切为了学生”是一个大学生辅导员义无反顾的选择。王天说:“大山的孩子走出来不容易,他们需要加倍努力,也需要更多的信心,更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怀。”
  关注贫困家庭学生扶“智”亦扶“志”
  关心学生的未来,更要关注学生的当下,尤其是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此次家访中,石大辅导员先后走访了多个贫困学生家庭,为一个个家庭送去了“暖心汤”和“定心丸”。
  地球科学学院学生马得原家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原本生活在偏远村子,如今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一家人已经搬进了新家,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地球科学学院学生梁涛家也是异地搬迁,如今一家人已经住进了白银市西郊一个新建小区。梁涛父亲介绍,现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到位,家庭成员的医疗问题、生活质量得到有效保障,条件比以前好多了。
  王天向马得原以及梁涛家长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学生资助政策后说:“学校现在正在推进教育精准脱贫,要让咱们的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家长们听了王天的话感觉很暖心,满怀信任地说:“孩子就拜托给你和学校啦,希望老师多指导,学校多关怀。”
  化学工程学院学生李贵存家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老虎沟村,家里有三个大学生在全村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但由此也带来了经济压力。李贵存很想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父母也希望他能继续深造,只是经济上还有些顾虑。辅导员韩瑾介绍说,学校一直非常重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希望他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韩瑾为李贵存父母详细讲解了学校的资助政策,并告诉他们国家和学校的庄重承诺:不会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放弃学业。听到这些,他们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语言不通情义通民族团结心相连日喀则,中国西南部地级市,与尼泊尔毗邻,平均海拔4000米。在车程40个小时的火车上,化学工程学院辅导员韩瑾并不孤单,一位藏族小姑娘和她的家人把藏族美食与她一起分享。带着满满的感动,韩瑾把随身携带的一套彩色画笔送给了可爱的藏族小姑娘。还未到学生家,韩瑾就已经感受到藏族人民的热情和真诚。
  经历了颠簸蜿蜒的3个小时盘山公路车程后,韩瑾来到了日喀则拉孜县。学生扎西多吉家里正趁过年翻修房子,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由于语言不通,韩瑾跟家长沟通都靠扎西多吉当翻译,但丝毫不影响她们的互动。韩瑾向家长介绍了此次家访的来意,并且介绍了扎西多吉在学校生活、学习的情况。家长用藏语表达了浓浓的谢意,她们感谢辅导员不远千里的家访,也了解了学校的良苦用心,祝愿家校密切联系友谊长存!
  在去格尔木家访的火车上,韩瑾看见一位回族母亲带着她的龙凤胎孩子很辛苦,贴心地让她的女儿跟她睡一张床铺。下了火车,回族母亲非常热情地要拉韩瑾去自家开的店请她吃羊肉串。因为还有后续的家访韩瑾去不了,回族母亲还留下了家庭地址。这让韩瑾感到很温暖,感受到民族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春风化雨润心田石油精神代代传来自四川江油的金子一是石油工程学院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一家人居住在位于涪江边的汶川大地震后重建的小区。辅导员高热雨来到金子一家后,映入他眼帘的是三个装满各类书籍的大书柜,其中石油类的书籍最多。金子一父亲调侃道:“子一的爷爷是学石油的,也是干石油的,积累了不少专业书,有些书年龄比子一还大咧。”
  当聊起石油行业现状时,金子一父亲说:“我们家已经有三代石油人了,石油行业在我们家真的是‘代代传’。行业的起伏是正常的,面对新形势,子一更应该坚定自己的专业选择,刻苦磨砺自身本领,因为敢于担当、刻苦奋斗才是石油人该有的样子。”高热雨很赞同他的想法,希望金子一在专业上能够精益求精,并结合他的个人情况提出了一些学业建议,鼓励他继续刻苦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开阔个人视野,提升个人本领。高热雨说:“家访中感受到了三代石油人熔铸到血脉里的石油精神与石油情怀,更感受到了良好的家风对一个人成长春风化雨般的沁润。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加深相互了解搭建沟通桥梁深入了解一个学生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走进他的家庭。外国语学院的王玥同学家住安徽省马鞍山市,家中除了父母、年迈的奶奶,还有同样在读大学的弟弟,一家人靠父母在镇上开的早餐店维持生活。时值腊月,王玥家也到了一年中最忙的时候,每天早晨四五点钟开门营业,期间招待客人、补备食材、打扫卫生,每次都忙活到很晚。知道辅导员江凡马上到了,王玥来不及擦掉额头上的面粉,就到车站来迎接他。早餐店的人流不断,王玥一直在帮父母忙活着,拎水扛面的重活都抢着干。父母说,平时小店很忙,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江凡拿出了成绩单,告诉家长学生在学校努力肯学,积极向上,已经保送了本校的硕士研究生,并在班级担任班长,是个非常懂事、很有能力的孩子。江凡的爸爸擦擦手上的油,满脸笑容地接过成绩单,开心地看着。
  石油工程学院辅导员方百会来到今年即将硕士毕业的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王鹏飞家里,听他的父母讲述他小时候的有趣故事,话语间感受到了父母对他满满的爱和期待。王鹏飞在校期间表现优秀,父母希望他更加努力地学习,考取博士,争取为石油行业贡献更多力量。对于专业学习以及博士培养问题,王鹏飞父母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方百会向他们详细介绍了石大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入选“双一流”建设的情况以及学校培养博士生的情况。听完后,王鹏飞父母说:“家访能够让我们家长更加了解学校发展,拉近了与老师的距离,把孩子交给石大,我们放心!”
  寒假虽已结束,但育人职责一直在路上。“面对面、零距离”的家访中,辅导员解答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介绍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表现,解读学校育人政策,了解学生成长环境、基础教育情况、职业发展设想,力所能及地帮助学生家庭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建立学校与家庭互动联动机制,促进家校共同培养学生合力的形成,助力学生梦想起航。家访路上的见闻也让辅导员们感受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内心油然而生的不仅是作为中国人的强烈自豪感,更有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使命感,更加坚定了为培养新时代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奋斗的信念。文/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