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的爱心与温暖

———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1+1”助学工程

    期次:第1110期    阅读:1171   

  2004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朱筱敏老师在食堂吃午饭时注意到一位来自广西山区的女生,她的午饭只买了一个馒头,打了一小碗免费菜汤。朱老师感到很惊讶,禁不住问她:“你中午吃这么简单,下午怎么能听好课?”女生不好意思地说,自己每月的生活费只有80元,常常到下午的第四大节课就会饿肚子。这让朱老师受到了不小的触动,时任学院院长的他决定发起一项“1+1”助学工程,帮助这些困难学生更好地生活和学习。没想到,活动得到了学院老师的广泛响应,并且一开展就坚持了14年之久。
  在国家、学校都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基础上,地学院“1+1”助学工程是对新的资助形式的有益探索,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构建了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相结合,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相融合的资助育人机制和体系,形成了“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让受助学生形成了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解生活之困,让贫困学生心怀“诗与远方”地学院“1+1”助学工程自2004年启动,资助形式是学院1名老师与1名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结对子,在大一学年老师每月资助学生100元,有的老师还同时资助多名学生;到2010年之后,学院将每月资助金额调整到200~400元,师生结对方式也不局限于1对1,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多位老师资助1名学生,让学生能够受到更多老师的帮助。活动开展14年来,院里每年有60%左右的教师参加,有近20%的新生得到资助,累计资助了660余名学生,累计资助金额超过80万元。开展“1+1”助学工程的初衷是通过老师与学生的结对帮扶,改善学生生活水平,让他们树立自信,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2015级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张志诚来自西北贫困地区,初入石大时,他感觉一切都是那么陌生,面临饮食差异、地域生活不适应等问题,结缘“1+1”助学工程后,受到曾联波老师的资助。“以前我的午餐一般只吃两个素菜,受资助后能打一荤一素了,早餐也能加一个鸡蛋,对我来说,吃饱还能吃好,感觉很幸福啦。”张志诚满脸灿烂的笑容中透露着对曾老师的感谢。
  参加过“1+1”助学工程的“长江学者”肖立志老师(因学院调整,目前任教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曾在一年中同时资助了10名困难学生。也是寒门子弟的他经常这样勉励学生:“对于我来说,曾经的贫困是一生当中最宝贵的财富,它并不低人一等,如果没有这笔财富,也许就没有后来的努力,后来的专注以及后来的这些成绩。出身不是自己能够选择的,但是未来所走的道路完全可以自己选择。”
  事实也证明,对于初入大学校门的贫困学生,特别是来自偏远和农村地区的同学来说,当筹措学费、住宿费都相当困难时,进入校门就能得到老师经济上的资助,这对于他们是一种莫大的慰藉。
  实际上,进入大学后,学生还可以通过努力学习,争取奖学金或助学金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目前,学校已经建立了“奖、助、贷、勤、免、补、偿”和新生绿色通道相结合的多元资助体系,家庭经济困难生助学金已全覆盖,本科生获奖学金比例达到40%,研究生获奖助学金达到全覆盖。
  育健全人格,“润物无声”中“花开有声”启迪心灵钟大康老师是最早一批参与“1+1”助学工程的老师,14年来已经帮助十几位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他说:“这项工程除了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难,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在加强情感交流的同时,老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合理进行大学和人生规划,‘扶贫’的同时更‘扶志’。”
  2005级地质工程专业的陆佳春来自陕西,初入大学的他面对陌生的环境有些胆怯、自卑,不愿意和别人交流。钟老师资助他后,就常常与他谈心,帮助解决他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在精神上鼓励、支持他,并交给他一些收发课程作业的任务,锻炼他与同学交流的能力。一年之后,陆佳春能自信地和同学交流了,性格更加开朗的他在学习上也不断进步,钟老师看在眼里,喜在心中。感恩之情一直铭记于心的陆佳春毕业之后还一直与钟老师保持着联络。
  2016级地质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唐自成在“1+1”助学工程中接受曾联波老师资助,曾老师的一言一行、行为世范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他越发觉得帮助别人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幸福,举手之劳会给处于困境中的人带来快乐。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专业课成绩名列前茅的他经常给学弟学妹辅导专业课知识,指导本科生团队参加全国油气地质大赛,作为班长、学院研究生会主席的他还带领班级争得了校级十佳班集体的荣誉。“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的内心也变得更加强大了。”唐自成用坚定的语气说。
  搭成长平台,涵育学生学习科研能力“‘1+1’助学工程除了缓解学生生活方面的困难,让学生更加自信,还能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让老师在学习科研上为学生答疑解惑、指点迷津。”地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王贵文深有感触地说。他认为,通过“1+1”助学工程,老师能够因材施教,针对自己资助学生的特点制定培养方案,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成长方式,助力困难学生成才。
  2015级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李二飞从家乡吕梁来到石大,初次离家的他感到无所适从,在“1+1”助学工程中,幸运的他获得了岳大力、史燕青两位老师的资助。每个月,两位老师各自从工资中拿出200元资助他,并逐渐发掘出他对于数学和编程的兴趣,辅导他参加各类比赛,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APMCM亚太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三等奖等各类奖项。现在的李二飞常常来到地质楼,从史燕青老师的手中接过标本实验室的钥匙,带领着自己的团队收集整理岩石标本数据并将之录入数据库,他从2017年主要负责的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基于ios系统的基础地质实验室标本库数字化建设”也顺利结题。从小县城走出的孩子获得多项省部级编程奖项,到如今进入实验室做着自己喜欢的实验室标本库数字化研究,李二飞永远感恩在“1+1”助学工程中结缘的可敬老师。
  2013级地质工程专业的熊向阳是朱筱敏老师的结对学生,在大一与朱老师相识之后,他把朱老师的叮咛嘱托放在心里,立志刻苦学习,不负老师期望,不负大学生活。无论是“高等数学”等通识课程,还是“普通地质学”等专业课程,他常常是第一个来到教室帮助老师布置多媒体设备、擦桌子、擦黑板,然后坐在第一排聚精会神地听讲。每一份作业、每一次考试他都认真对待,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渐渐地,他掌握的专业知识比同年级同学多了很多,并鼓起勇气成功申报了中海油天津分公司的沉积学相关项目课题。在朱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在课题组从只能完成一些数据整理、图像分析等较简单的工作快速成长起来,越来越多地承担了项目工作。2017年,熊向阳从石大毕业之后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攻读地质学博士学位。他感激地说:“我点点滴滴的成长都离不开朱老师的谆谆教诲,等我学成归国,我会努力用自己的知识回报母校,回报社会。”
  聚师生情谊,师爱之魂“传帮带”
  地学院14年如一日坚持资助学生的教师中,有资深教授,也有青年教师;有“严父”般的老师,也有“慈母”般的“妈妈老师”。他们将“师爱之魂”传承,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在言传身教中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们在大学感受到家的温暖。
  宋泽章是2016年留校任教的青年教师,目前在地学院油气勘探与开发地质系执教。2007年,他从福建省屏南县农村考入石大地质工程系,本科时期就每年都能拿到国家励志奖学金,地学院的老师也想方设法帮助他,为他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他跟着陈冬霞老师做包裹体测温实验,跟着柳广弟老师做烃源岩中氯仿沥青A测定,跟着周子勇老师做俄文文献翻译……一路走来,学院老师们的爱心对他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触动:“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成长为一名高校教师,多亏了老师们温暖到心坎上的无私帮助,现在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希望把这份爱心延续到更多学生身上。”“80后”的他虽然刚刚入职,但工作第一年他就毫不犹豫地参加了“1+1”助学工程资助困难学生。在他眼中,参与“1+1”助学工程是学院教师关爱学生的温情传承,是教师爱心火炬的接力,更是学院教师爱心力量的熔铸。
  地球化学与环境科学系青年教师王新伟2017年起也参与到“1+1”助学工程中,她认为自己和青春洋溢、活力四射的“90后”交流起来有着先天的年龄优势,自己也在教师角色中快速成长。她说:“我们只是希望能以自己的微薄之力让学生感到温暖,感到这个社会的善意,希望他们以良好的心态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用优异的成绩、优秀的人格开启人生的新航程。”
  传感恩之心,以自身能量传递爱心温暖“与十几年前相比,现在的‘1+1’助学工程更加强调对受助学生的精神影响,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当受助学生回馈社会,传递爱心与正能量,这项活动的意义才更加深远。”朱筱敏老师说。
  来自宁夏固原的2014级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生高原今年就要毕业,不久前成功签约宁夏宝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提及选择回到家乡就业的原因,高原说:“我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和社会的关心与帮助,如今我完成了学业,就应该扎根西部基层,投身能源事业,建设家乡。”
  高原发自内心的感恩,源于在“1+1”助学工程中资助自己的李美俊老师。大学期间,李老师教学科研任务重,还是一直关心着高原的学习生活。高原说,有一次临近期末,自己的“高等数学”课程复习得一团糟,李老师主动提出帮他补习功课,甚至熬夜在办公室为他讲到晚上近11点。“事实证明,这次补习对我最终顺利通过课程期末考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原一边后悔自己当时的贪玩,一边感激李老师的补习让他“悬崖勒马”。
  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据悉,“1+1”助学工程自开展以来,受助学生中,除在校生外的学生已经全部顺利完成本科学业,有的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或考取研究生,有的在祖国的石油石化行业或其他行业努力工作,成绩突出,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文/海凤、母健玮、张文军、张强、马甜甜、李晓晨、樊秦蓉、扈语忱、司铭、魏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