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杰,1974年8月生,中共党员,先后担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数理系、理学院辅导员,现任理学院党委副书记。
他是工作了10年的辅导员,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媒体人;他是卡通形象“小小理”,也是线上线下辅学辅疑的知心人;他是网络思政教育的践行者,也是慕课教材编纂人;他是学生获得感的定量测量者,也是学生数据画像的实践人;他是数据超前预警探索者,也是学生童年创痕的寻根人。他话聊学生,点化学生,高针对性地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是首批北京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传播工作室负责人杨东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媒体人他自学视频制作、H5制作、微信运营等知识,主持建立首批北京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传播工作室———“云知行”新媒体传播工作室,通过云平台将无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传播、教育、践行变为有形数据。工作室利用云平台打造6个系列微课,编辑制作微视频287部,制作《数说社会主义》系列微视频,其中“石油篇”的播放量高达9.1万次。
线上线下辅学辅疑,学生的“小小理”
2008年,初到数理系的杨东杰面对的是全专业仅有1人未挂科的学校冷门专业,他开展“爱专业、重学业、融行业”学风主题教育活动,与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共建“知行”学业辅导工作室,2014年制作“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知行纸质手册,开展MOOC学习,制作30余部学业指导微视频,通过线上学业答疑、直播和手机APP的24小时响应学业辅导,构建线上线下“四横四纵”分层次、分阶段、分类型高精准帮扶创新模式,惠及10个年级上千名学生。学生的学业警告率由2008年的10.2%降低到2017年的1%,基础课及格率由倒数跃升至2016年的全校第一,2008级数学专业53%的学生辅修双学位。
适应学生亲网的特点,他组建了线上朋辈答疑辅导队伍,推出“小小理”吉祥物,通过“一直播”等平台,弹幕实时互动,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讲学习,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疑惑,累计观看总人数达14000人次。邀请名师“触网”,开展名师直播课与名师专访,为学生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
网络思政教育的先行者,慕特教材编纂人他用移动云平台,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紧密融合,将新生入学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日常思政教育活动变为高亲和力和高针对性的网络理论课程或实践课程,构建微域网络思政体系,开展日常微课程思政。目前共开设日常微课程思政课168个,发布教学资源2290个,开展线下实践活动1278个,累计教育学生9867人。这些课程受到当前“网络原住民”大学生的欢迎。“微域网络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相关的研究被列为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
好的课程要配好的教材。他编纂了全国首部思想政治教育慕特专著教材《日常微课程思政》(MOOT,又称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全书采用富媒体、流式数字排版技术,包括15个章节、79个视频、136个气泡注解和相关资料网站的扩展链接、246张图片、3007处交互式体验和任务,共10万余字,纵贯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让学生进行互动浸入式学习。
获得感的定量测量者,用数据画像的人根据日常移动云思政平台中实时记录的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他将日常思政工作,变为高亲和力的云课堂,将无形的日常思政教育活动变成有形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采用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技术,构建了教师和教学资源亲和感、教学活动参与感、形成性评价的获得感,到课率、抬头率、自搜率、手写率等20个定量评价指标。根据这些指标,对云平台中日常思政教育活动进行教学评价。
最了解学生的是学生手机中的数据。他根据日常移动云思政平台学生的学习行为,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计算出学生的拖延指数,对2017级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数字画像,帮助辅导员开展深度辅导、精准辅导,也让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改进学习。
点化———高针对性帮扶他是超前预警探索者。他根据数据画像,选拔优秀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对学业困难学生,超前预警,提出高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促进其顺利完成学业。2016年在应化、数学专业的113名学生中开展预警工作,无一人受学业警告。
他是学生童年创痕的寻根人,话聊了心理危机学生。他和辅导员一起,用微表情识别心理危机学生,提前进行危机干预,并与家长一起探寻学生童年中的家庭成长环境、突发事件、家庭变故对孩子的不利影响,抚平学生的童年创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心中的郁结。他编纂了2万余字的包含6类33个经典案例的《起点不决定终点》案例汇编,指导新上岗辅导员做好该工作。
他将永葆初心,用互联网思维将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落小落微落实,让有温度的思政工作提升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