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师之爱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期次:第1118期
阅读:1277
【编者按】近日,由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中国教育工会北京市委员会联合开展的2018年北京市师德榜样(先锋)评选活动结果揭晓,中国石油大学机械与储运学院王德国、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周辉、马克思主义学院曹培强3名教师荣获2018年“北京市师德先锋”荣誉称号,他们对学生倾注爱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他们的事迹值得每一位教师敬佩和学习。
王德国:“化作春泥更护花”
王德国,1962年10月生,山东潍坊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教30余年,曾任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院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他以百分百的育人之心对学生倾注爱心,是深受学生爱戴和尊敬的老师。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以百分百的科研之心谨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科研成果丰硕。作为一名教师党员,他以百分百的责任之心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王德国从事教学工作20余年,指导200余名的本科生毕业设计及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100余人。他关心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认为“学生是需要精心打造的艺术品,要精心雕琢才能成器”。他经常帮助学生规划人生,指导就业,并推荐学生到专业对口的单位工作。为培养机械卓越班的学生,他放弃了假期休息时间,带队赴南阳二机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课程训练。在研究生指导过程中,他喜欢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思想渗透到研究生指导全过程。
敬业奉献,热心专业建设学院、学科以及系的发展是王德国心中的头等大事。2016年从学院领导岗位退下后,当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全面开展,任务量最繁重的阶段,他毅然自愿承担起专业认证的多项重担。加班准备材料、开讨论会、四处奔波,虽然工作繁重,但他乐在其中,在左腿骨折的情况下仍参与专业认证工作。忘我工作,时刻以学生为重作为学院“石油机械”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的骨干,为了更好地将石油天然气钻、采、输机械设备知识融入贯穿到教学中,他深入油田获取大量一手资料和经验,并承担了机械工程、安全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和热能与动力工程四个本科及研究生专业的“液压传动与控制”“摩擦学原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均得到了学生的良好反馈。
2018年在家人生病住院、自己左脚骨伤未愈、右脚再次骨折的情况下,毅然坚持每周为本科生授课,时刻以学生为重,以教学为重。对于后进生,他耐心说服,循循诱导,减除心理障碍,让他们能够轻松学习、乐于学习。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王德国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建立导师制,在学生管理、课堂教学等方面对他们进行指导。他坚持听青年教师的课,从课堂授课方式到语言语速、从讲稿到习题等多角度地指导,使他们很快通过“教学关”。在他的组织和指导下,学院很多青年教师成为业务骨干。
周辉:甘为人梯倾注爱心
周辉,1966年10月生,江苏启东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物探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周辉长期以来在教学一线、科学研究以及行政管理工作中展现出来的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的高度责任感、关心关爱学生的细微行动,受到了师生的广泛尊敬爱戴。
爱心加责任,全方位关心指导学生在石大工作10年,周辉培养了59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担任过3个本科生班级的导师,在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给予指导、鼓励和帮助。油价下跌时,学生对前途忧虑,他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通过谈心的方式了解每位学生的家庭和学习情况,对于家庭困难学生从物质上给予更多照顾。每到毕业季,他关心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将就业困难学生的情况挂在心上,努力为学生争取面试和工作的机会。
言传加身教,教育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除了温情,周辉对学生也有严苛的一面。为给学生提供交流研讨的机会,他坚持每周开实验室学术例会。在学生汇报时,他保持学术严肃认真态度,仔细听取学生研究进展,抓住关键环节进行一针见血地“挑刺”,为学生开拓新的思路,所指导的研究生团队发表了许多高质量的论文,同时也增加了他审阅学生论文的工作量,但他乐此不疲。
创新加力行,党建促教风学风成效显著周辉对于本科生的学风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并积极推行有力措施,倡导通过开展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宿舍“1+1结对子”的活动促进本科生学风建设,并作为支部党员全程参与活动。
班级的学风看宿舍,宿舍的学风看学生。基于此,周辉提出,并经学院党委通过,决定开展以新入学的学生宿舍为单位,与教师(主要是党员教职工)开展“1(教师)+1(宿舍)结对子”长效活动,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进行谈心辅导,促进学生建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优良的宿舍学风,从而加强整个班级集体的精神风貌建设,引领学风新气象新面貌。
周辉作为支部成员,同刘立峰和陈汉明两位老师一起,与勘查16级2班本科宿舍1-506结对子,制定了包括定期走访宿舍、谈心交流在内的联系帮扶计划。活动对于改善教风和学风起到了积极效果,也增强了教师对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感。
曹培强:倾注关心、关爱、关注
曹培强,1968年8月生,安徽阜阳人,中共党员,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现任学校中国石油石化企业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曾获“北京市优秀德育工作者”称号,2017年获得北京市教育工委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学示范点1项。
曹培强自1990年就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他带着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忠诚,带着对青年学生的关心、关爱与关注,在教学中执着探索。
坚守“真信、真懂、真讲”马克思主义“每一堂课都是新课,都要进行改革、探索和创新。”从教近30年来,他始终真信、真懂、真讲马克思主义,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方法。1990年至1994年间就开展了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的目标教学法实验,获得安徽省地市级教学比赛系列奖。自2001年开展案例式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石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鲜明正确的政治站位。”自2006年开始,他坚持12年在石大党校以及各学院为青年学生上党课。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探索党员领导干部政治理论学习新路径,经常给学校机关、学院开设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新时代热点问题讲座。2017年,他被学校聘请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研习社”指导教师,2018年入选北京市“百校千组学讲行”宣讲团。
关爱学生,以德育人他探索创新“关怀道德教育模式”,用关爱教育引导启发学生,打开学生的心“结”,与学生一起探讨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等问题,围绕“二学位的选不选”“研究生的考不考”“恋爱的谈不谈”等问题展开,“以心灵感动心灵”。遇到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他给予经济上的资助,为学生寻找勤工助学机会……他创新探索多种交流方式,找到“打开学生心锁的钥匙”,在《中国石油大学校报》开设了“曹老师信箱”,在校报发表了《毕业、就业、创业》等系列文章,还与学生通过电话、邮箱和微信等深入沟通。
全身心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2013年以来,曹培强联合部分青年教师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开展了一系列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来自贵州山区的王财忠现在是石工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期间曹培强就引导他研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等160多本政治和人文社科类书籍,从2015年至今指导王财忠为3000余名学生作讲座近30次,使王财忠在同学间有了“红色演说家”的称号,也让王财忠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红色标兵”、学校学习十九大精神学生宣讲团团长。2018年,王财忠通过层层选拔被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的“青年英才”班录取并担任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