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信仰信任

    期次:第1119/1120期    阅读:842   

  □曹培强
亲爱的2018级新同学,你们大多是“00后”,用百倍的信念踏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校门,唱响了属于新时代青年的青春之歌!欢迎你们!
  叩问心灵,18岁已成人,当你们开始构建成人认知体系时,是否想过大学四年如何走过?研究生三年境界如何升华?信仰的灯塔如何闪光?是否想过大学毕业回首凝望校园时,如何让自己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信念:
  让“今日我以石大为荣”
  “信”字表示开口许诺,古语把“传递消息的人”叫做“信”,后来“信”指“说话、办事忠实可靠”或“对待事业、友情忠实履行责任”。“念”字表示口吟心忆,本义是“心中有所忆,口中有所吟”。信念就像一颗大树,由“核心信念”的“枝干”和“丛生信念”的“枝叶”组成,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一般会萌生出不同的信念。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在乡间小道上,在城市繁华中,那时,中学阶段背着书包孜孜求学的你,听着师长的谆谆教诲,立下考上大学的信念。这个信念,激发着你昂扬的斗志。多少个旭日东升,你带着希望出发;多少次人生考试,你获得欢喜时刻;多少个不眠之夜,你回味知识的甘甜,体会成长的酸甜苦辣。终于,昨日的你用“十年寒窗苦”换来了今日的“金榜题名”。
  “十年磨一剑,今日剑出鞘。”当最初的信念达成,自己真正成为石大人时,你是否能够在大学阶段许下“今日我以石大为荣”的信念?你是否在叩问自己的心灵:考上大学为了谁?为自己?为他人?为国家?
  信仰:
  开启青春的理想和境界“信仰”的“仰”就是有所盼望的人,意思是“抬头仰望”,是一种“敬慕”和“依赖”,是行动的指南。信仰最根本的就是一种对于他人、集体、国家、民族和人类自身所产生的爱,是捍卫和超越的信念。
  在你生活的世界里,不仅有自己的天地,还有家人、父母;不仅要看到母校,还要看到老师和同学;不仅要看到家乡,还要看到祖国;不仅要心系中华民族的未来,还要心系人类的命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当你“脚踏实地”时,还要“仰望星空”,在心中树立信仰!
  心中有家人,有父母,是一种感恩,这种感恩是一种美好关系的建立,也是信仰的基础和起点;心中有他人,是一种关心和关爱,是一种朴素的大爱,是一种自己和他人关系的建构,是信仰的升华。
  比如,对科学的信仰就是人类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和求解。65载筚路蓝缕的石大发展历程中,一批批科技精英践行着“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家国情怀,为石油石化行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00后”的你们,学好石油石化专业知识探求自然和石油的奥秘,就是对科学的一种信仰。这种对科学的“觉”是一种自己和世界的融合状态,而“醒”则是破解科学奥秘的升华境界。你们崇高的信仰确立就是从自我的“觉”到“醒”的过程,就是在看透和超越了“小我”的狭隘以后,真正把自己投向更“大我”的高远人生境界。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是革命先烈对人民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你们心中有祖国,就是“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是对民族的信仰;你们心中有世界,就不只是站在“生活的一隅”看待一切,而是在向着“信仰的珠峰”进发,在大格局和高境界中谱写更加美好的青春诗篇!你们要明白,计利“小我者”,只会“汲汲于富贵”;计利“天下者”,才能“眼放长空得大观”。
  信任:
  让“明日石大以我为荣”
  同学们,你内心尊崇的信仰世界中,是不是有“三个母亲”的美好形象?第一个母亲是养育自己的妈妈;当母亲把你送入学校,就有了第二个“母亲”———“母校”;当学校把你培养成才,就把你交给了第三个“母亲”———“我们可爱的祖国”。如果你们经过不懈努力,让“三位母亲”放心,那就是赢得了沉甸甸的“信任”。
  “信任”的“任”字”在古文中表示能工巧匠,担负、担任。《说文》曰:“任,符也,从人,壬声”。“任”就是交托职位,使担职责;听从安排,担当使命。正如《孟子·告子下》中所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同学们,你们今天来到石大,就是要在美好的青春年华里开启一段新的人生征程。“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你们自己除了要确立崇高的人生信仰,还要信任石大。有了这份信任,石大教师会与你们达成心灵的默契。教师看到的不是低头“手机控”,而是昂首唱响石大校歌“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情怀,看到的是新时代石大学子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担当意识。
  “00后”的你们,有了角色,就有了责任;有了责任,就要担当。你们要在搏击科技海洋的风浪中增长智慧和才干,成为栋梁;你们的内心世界,不仅要有人生情怀,更要有家国情怀和人类情怀。你们“00后”的“青春宣言”中,应该葆有的是“大国青年”的风范、气派、形象!
  美哉!青春年华!
  加油!石大青年!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曾获“北京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北京市师德先锋”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