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石大,荣光需要你们来见证

    期次:第1119/1120期    阅读:1688   

  你们走进的这所大学,是一所脚踏实地的大学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办学活力不断增强学校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事管理等重点难点工作,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实施卓越计划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为标志,完善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深入推进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经费管理进一步规范。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人员分类管理体系和高层次人才、青年教师及青年团队培养体系。以学校《章程》获得核准为标志,基本建立了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坚持立德树人,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等措施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达到1.2:1,形成了与研究型大学较为匹配的结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本科生升学率持续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渐形成品牌和特色;继续教育国内外培训范围不断扩大,远程教育影响力持续提升。学校基本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迈出新步伐,国内一流能源主干学科竞赛群初步形成。
  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校不断加强三级重点学科体系建设,攀登、培育和提升“三大计划”深入实施。传统特色学科优势不断强化,基础学科、支撑学科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兴学科呈现良好态势,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初步显现。石油石化等重点学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国际上形成一定影响,工程学、地球科学、化学和材料科学4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专任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专任教师中,具有海外博士学位的达16%,具有半年以上海外研修经历的近60%。高层次人才数量不断增加。
  科研能力全面提升科学研究成果丰硕学校秉持“搭建大平台、承接大项目、组建大团队、取得大成果、作出大贡献”的思路,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近1300项,获国家级三大科技奖28项,获得省部级及社会力量科技奖近400项。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分室、20个省部级各类科研创新平台,基本实现科研平台全学科覆盖。高水平论文数量和质量持续提升,实现了在《Nature》《Science》等世界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突破。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质量不断提升。
  开放办学持续推进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学校坚持走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实现了教育部与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共建学校,巩固了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关系。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模式,克拉玛依校区批复建设,形成了跨地域办学新格局。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行动计划,国际科研合作不断拓宽,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学校与20余个沿线国家的40余所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学生出国访学人数不断增多。成为北京市首批“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
  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师生获得感显著增强学校不断拓展办学空间,持续改善校园环境。顺利完成了中油大厦、学生活动中心、第四教学楼、主楼等建设项目,购置北京化工大学昌平南环路校区,解决了办学空间紧张的难题。通过扩充学生阅览室,为学生宿舍安装空调,实现校内无线网全覆盖,提升后勤服务质量,加强体育场馆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大改善了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学校通过共建附中、附小,协调周边幼儿园,有效缓解了教职工后顾之忧。教职工人均年收入较五年前翻番。
  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学校树立“四个意识”,班子领导改革发展体现新作为。坚持和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效领导和推进了学校科学发展。强化思想引领,思想政治工作形成新格局。2012年以来,学校获得省部级以上思政类奖项160余项,师生荣获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600余项。抓好“关键少数”,干部队伍建设呈现新气象。推进党建全覆盖,基层党建工作实现新提升。坚持标本兼治,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校园充满清风正气。建设和谐校园,校园整体氛围展现新面貌。学校先后获评“首都文明单位”“北京高校美丽校园”“平安校园”“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称号。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选择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国家首批“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学校自建校以来,始终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石油石化行业和区域发展为己任,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近年来,学校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坚持“精品+特色+开放”的办学模式,深入实施“特色化、国际化、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办学水平持续提高。经过65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已成为石油石化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石油人才的摇篮”。
你们走进的这所大学,是一所仰望星空的大学面向未来,要继续扭住目标不动摇,把学校建成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成为拔尖创新型人才和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成为石油精神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
  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未来五年,即在接近建校70周年之际,学校应基本建成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基本确立;拔尖创新型人才和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油气科学与工程优势领域整体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以低碳清洁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兴交叉学科形成优势,争取有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学校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为在建校100周年之际,把学校全面建成国际公认、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打下坚实基础。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坚持走政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继续坚持“精品+特色+开放”的办学模式,树立“善待学生、尊重教师、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遵循“强优、拓新、创一流”的发展思路,统筹校本部与克拉玛依校区建设,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创新发展、提高质量,为加快实现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学校的总体发展路径是:
  贯穿一条主线———即坚定不移地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迈上两个台阶———即到2020年,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核心竞争力指标达到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再经过三年,在建校70周年之际,通过持续努力,强化优势,补强短板,基本实现发展目标。
  继续实施“三大战略”———即特色化、国际化、人才强校战略。特色化就是要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进一步强化学科特色,同时围绕办学目标,使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等各方面都形成特色;国际化就是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打造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办学格局;人才强校就是要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引领和支撑一流大学发展。
  运用“四大发展手段”———即改革、统筹、创新、融合。以改革为手段,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勇于冲破思想观念上的障碍,敢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构建充满活力、科学高效的体制机制;以统筹为手段,就是要立足全局,把握好服务国家战略与服务地方经济的关系,优化好校内外各类办学资源配置、内部治理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协调好校本部与克拉玛依校区的建设发展,做到统筹谋划,整体部署,协同推进;以创新为手段,就是要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创新突破,为学校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以融合为手段,就是要强化科教融合、校企融合和学科交叉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共享共赢。
  实现“五个重点突破”———即队伍建设取得突破,学术大师、青年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大幅增加,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人才培养取得突破,形成特色鲜明、多样化、多规格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科学研究取得突破,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显著提升,取得一批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成果,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大幅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突破,师生出国交流比例大幅提升,学术国际交流和科研国际合作不断深入,国际影响力显著扩大;办学条件和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突破,校园环境更加优美,学术氛围更加浓厚,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建设持续推进,学校软实力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