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强康先生与大学生记者团记者 徐修文合影。
校庆寄语:
中国石油大学这些年的成长与发展令人欣慰与鼓舞。希望学校再接再厉,加快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步伐,为祖国石油石化事业的腾飞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证。
蔡强康,1921年3月出生。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机械系,1952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博士学位。我校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国务院“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选为“近代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第五届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采访人:徐修文 刘讴美 赵晶
采访时间:2008年5月2日
未见蔡强康先生时,感觉他就像一部厚重得令人敬畏的大书,不知在他87年的人生历程中有着怎样悠长的故事,怎样难忘的经历。
见到蔡强康先生时,感觉他就是一部厚重的大书,记载了太多世事的沧桑,见证了太多历史的变迁。
他是一部大书,令人敬仰,却又如此平易。因为,在那字里行间搏动的,是一颗从未更改的赤子之心。
位卑未敢忘忧国
1921年,蔡强康先生出生在江苏泰州市高港区刁铺镇一户家境殷实的人家。然而不幸的是,他在年仅4岁时便失去了双亲,成了一个孤儿。所幸伯父母热心关怀,严格教育,从小便要求他做一个公正廉明的人,并积极支持他读书。回忆儿时之事,蔡先生总是饱含深情,他说:“比起旧中国普通家庭里的穷苦子弟,我实在幸运。虽自幼成了孤儿,但伯父母待我如子,教我做人,更给了我读书求学的机会,使我一生受益。”
学生时代的蔡强康没有表现出丝毫孱弱文人的习气,而是以自己的身体力行表现出火热的爱国情怀和积极入世救国的伟大志向。1932年,还只有十一二岁的蔡强康就积极参加了学校进步学生组织的抗日宣传,并奔走街头为十九路军募款捐物。1936年,当时就读于南京中学的蔡强康更是参加了抗议国民党政府腐败统治的学生大游行,遭到了反动政府的拘捕。
先生说,因为家境殷实的缘故,他在生活上没有受过太大的苦。但眼见身边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他内心充满了痛苦,很小便立志要刻苦学习,待将来学成之时,报效祖国,让全中国的普通民众都能过上好日子。
这样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自此便伴随着蔡先生并不平坦的人生历程,从未有过更改。
难把他乡作故乡
1941年,蔡先生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六年后,他赴美留学,以求在学术上有所深造,更好地报效祖国。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去却让他与故土分别了长达八年的时间。
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读书期间,蔡强康时刻关注着国家的时局变化。虽身在繁华之都,但对先生来说,国外总归只是异乡,并非久留之地。他焦急地等待着和平的到来,等待着归国时刻的到来。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人民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一消息,使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留学生们备受鼓舞。蔡强康更是欣喜不已,他盼望已久的日子终于到来了。但不久,美国移民局就出台了禁止理、工、农、医学科中国留学生回到红色中国的命令,如果企图离开,将被处以5年或5年以下的徒刑,并处5000美元的罚金。
在此后的四年中,蔡强康忍受着思念祖国的精神煎熬,等待着转机的出现……1955年,中方就美国阻止留美学生以及科技人员回国一事与美方进行了抗争和谈判。被美方扣留的留学生中有26人公开联合签名表达坚定的回国决心,这其中,就有蔡强康的名字。
不久,蔡强康接到了美国移民局的电话。当对方再次询问他是否仍要回到中国大陆时,他坚定地回答道:“我只知道做正确的事情。”终于,他心中满怀欣喜,如破笼之鸟一般,和一批中国学子横渡太平洋,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三尺讲台 两袖清风
归国后,蔡强康先生被分配到创建不久办学条件还极为艰苦的北京石油学院执教,从此与石油大学结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不解之缘。
初到石大,急于为人民工作、报效祖国的蔡先生便担任了力学教研室主任,担负了繁忙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工作。当时北京石油学院师资匮乏,他就在全院率先开办了一个力学师资班,亲自授课。在极其困难的教学科研条件下,他还承担了清华大学等外校的教学工作、力学教材的编撰工作,每天加班加点,恨不能把一身才干全部贡献出来,现在回想起那时的情景,蔡先生笑谈:“因为当时只忙着埋头教学工作,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学校的整体情况是个什么样子并没有太多的概念。要说印象最深的,就是很多学生嫌我说话时吴中方言口音太重,听不清楚,这让我很懊恼,但也无计可施,只有讲慢一点。就是到现在,我的普通话也还是不标准。”不过,这种状况只持续了一年。到学校工作的第二年,因为善于因材施教,他的教学就被学生公认为是最好的了,并一直把这个最好保持了下去。说到“最好的了”时,老先生一脸笑容地竖起了自己的大拇指。在他看来,学生的认可是一种莫大的骄傲。
十年动乱扰乱了国家的秩序,也使北京石油学院受到重创。虽然蔡先生因为有毅然返回祖国的经历,自身没有受到太多打压,但仍难抑心中的忧愤。
“1977年,高等院校恢复招生,这是我人生中极为高兴的一件事情,当时那种欣喜若狂至今想来仍然激动不已。我终于又可以带学生了!为了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我边教书,边自学十年间新出现的所有新型力学知识理论。现在想来,这段时光,竟是我一生最充实而难忘的时光。”
兴奋、自豪、动情的讲述,为87岁高龄的蔡先生脸上增添了令人感动的神采。他是如此热爱着教育事业。半个世纪呕心沥血,虽是衣带渐宽,虽是早生华发,却始终不悔,笑看桃李满天下。而支撑他的,依然是为国家为民族培育英才的坚定信念。而这,也正是他在退休后为什么要坚持将身边剩余的一万多元科研经费全部捐献给机电工程学院资助贫困优秀学生的答案。
淡泊名利 胸怀祖国
1998年年底,77岁的蔡强康教授即将退休,离开已执教40多年的讲台。就在这一年的7月,他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作为民盟盟员,他在党外做了大量统战方面的工作,但加入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他埋在心底的心愿。当时他的入党介绍人有一番发自肺腑的话评价蔡强康教授:“再过几个月蔡强康教授就要退休了,他现在入党没有任何功利可言,只有一片赤子之心。”
尽管多年以来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和勤勉刻苦的生活习惯,使蔡先生并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但他退休后的生活并不枯燥。早年根植在先生心中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使先生保持了对国家命运一以贯之的高度责任感,他始终关注着国家大事,诸如国际形势、教育问题、医疗问题以及西部发展等,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是先生每天的“必修课”,报纸上对一些焦点问题的讨论也是他特别关注的内容。
在采访中,蔡先生不断地强调:“学校对我这个老头关照很多,虽然我现在老了,身体不好了,但是生活上过得很好。可是我们国家还有很大一部分地区的群众日子仍然过得很不好,青年学子需要努力啊!”
这便是先生的人生。他是这样走过来的,而他也坚信,会有更多的后生能同样拥有一颗纯洁高尚的赤子之心,爱国、勤勉、率真、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