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石大有一门课会带领你偶遇人间各种美好———优美的英语发音、严谨的英语文法、精辟的理论剖析、充满激情的讲授,让你不禁赞叹“Amazing!”,这门课就是“英汉语言对比”。2017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孙荣说:“赵秀凤老师喜欢眯起爱笑的眼睛,带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而听赵秀凤老师的课更有一种‘登高望远,闻鸟语,嗅花香’的享受,在这门课上你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有语言研究的方法、做人做事的大智慧……”
“英汉语言对比”课程让学生从词、句、篇的角度来解读不同语言的思维差异和翻译方法,让学生对两种语言的异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学术研究的高度。在课堂上,赵秀凤老师将偏正结构、“把”字句、“被”字句句式、助词等内容的翻译进行了系统地讲解,引导学生们发现两种语言体系的差异,并通过学术研究总结规律指导翻译实践。
这门课的学生来自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两个专业,主讲教师是外国语学院赵秀凤教授。她是北京市教学名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认知语言学、认知诗学、话语分析、英汉语言对比等。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英汉语言对比”课,了解课程前前后后的故事。
课程“背后”的故事每门课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英汉语言对比”课程是去年在赵秀凤老师极力主张下开设的,对于学生来说这门课是“小鲜肉”,对赵老师来说这门课更像是“吾家有女初长成”,课程的每个细节都倾注了她满满的心血。她坦言,作为学院研究生工作的负责人,不为什么“鸿鹄志”,只因一直还有念念不忘的育人初心和蠢蠢欲动的教书热情,就如诗中所写“若问如今,也似当时著意深”。
刚开设的课并没有对应教材,为了给课程充分备课,赵秀凤老师整整一个暑假“泡”在家中书房里,书桌上堆叠了满满的参考书和大量的学术文献资料,她花了很多心思在设计课程结构、琢磨讲解方式、剖析知识点实例等方面,所以才有了现在这门“美妙”的课程。
学生孙荣说:“我们虽然从小就开始学习英语,但是对英汉语言之间的异同,还停留在‘中文姓氏在前、名字在后,英语相反’层面的浅薄认识,关于句式、不同成分的位置,以及为什么英汉语言会有如此大的不同从来没有深入考虑和探究过。”提起设置课程的必要性,赵老师说:“外国语学院有英语翻译硕士专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生只研究一种语言是不够的,要想两种语言自由转换必须从语言学层面进行系统的对比,包括文化、思维方式、组织方式等。”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理论知识,还有不同语言学习者间碰撞出的火花。“英汉语言对比课堂上既有汉硕学生,也有翻硕学生,学术上的交流、思想上的碰撞,让我们都从彼此的身上学到了很多。”学生陈云佼说。
“围观”教学现场这节课学习英汉连词对比,刚上课赵老师就连续抛出了几个问题:“孩子们,无论英语还是汉语中都常常用到连词,那么连词连接什么成分?”同学们有的说词、短语,有的说句子、词组。赵老师又问道:“只有连词可以连接这些成分吗?在连接时,英汉两种语言有哪些典型不同?”说着赵老师给出了翻译实例———“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年方三岁。”并例举了英国汉学家霍克斯和中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两个最受欢迎的译本。
看到这两个译本,同学们七嘴八舌的,“翻译时都增加了连词”“采用不同的连词”“连词的位置不同”。讨论过后,赵老师讲解到,英语虚词的使用是刚性的,连词作为虚词的一种,是句法组织的必要成分,使用是强制性的,但是汉语虚词的使用有相当大的弹性,汉译英时要注意衔接显化策略,就是在译文中添加连接词,使语句之间逻辑关系更加明晰。
为了帮助同学理解,赵秀凤老师介绍到:“霍克斯的译本,为了满足外国读者的需要,与西方读者更好的分享书中乐趣,译文更符合译入语言的规范和文化习惯,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和意译的方法。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的译本,注重对原作的忠实,为了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的文化,让他们更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翻译时采取了异化的策略和直译的方法。”
赵秀凤老师跟同学们强调:“翻译目的不同,采用的翻译手段和方法就不同,所以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细致处理,灵活应用。”随后她又例举了“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等多个红楼梦原句。做语言研究讲究语境,一句话的上下文、甚至整个故事情节都是理解语言的重要背景,红楼梦是妇孺皆知的文学作品,作为课堂教学实例更利于学生理解。同时英语专业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接触了大量西方文化,更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注重价值观的引领。
2017级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陈云佼是个“红迷”,她说:“《红楼梦》详细描绘了行酒、吟诗、作对、说书、看戏、宴引、下棋、猜谜等各种生活场景,可以说每个人物、每个故事,无不散发着中国古典文化的特有气息,让整个课堂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我们学习起来兴致更浓、感悟更多,真是一种享受!”
赵秀凤老师每节课后都会让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研讨学习,或者准备一些典型文献让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她会认真审阅并选择有代表性的作业进行点评和讲解。学生陈云佼说:“赵老师讲课注重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许多作业都要求我们阅读大量文献,这个过程锻炼了我们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发现和总结问题的能力等,几次作业做下来,明显感觉到最开始对学术文献阅读的畏惧心理慢慢消失了,阅读能力也提高了,有种拨开云雾见晴天的感觉。”
结课“论文秀”
再美妙的课堂也终要完结,然而“落红不是无情物”且看春泥如何更护花。
“英汉语言对比”期末采用提交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最后两节课上,学生分小组讨论选择题目、梳理论文思路和框架,再以汇报的方式介绍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同学们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将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结课论文中。
学生高宇慧选择的论文题目是:《论语》中数词翻译研究———以辜鸿铭译本为例。她希望对《论语》中的数词进行分类研究,在模糊语义学的指导下总结出数词翻译策略,为此类典籍中数字的翻译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高宇慧说,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国学走出去,离不开文化典籍的译介。《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最高哲学思想著作之一,近些年常被国家领导人在重要场合的重要讲话中引用,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关注,是十分具有研究意义的。
2016级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刘畅的论文题目选择了“从交际翻译探究《浮生六记》中语气助词‘乎’的英译”,主要研究林语堂译本中‘乎’的翻译策略,这个论文听起来也是非常有意思。看来赵老师课堂吸引人的不仅是老师的讲授,还有学生的“成果”。
天长地久有时尽师恩绵绵无绝期学生高宇慧说:“在课堂上赵老师不仅培养我们的学术能力,还传递给我们严谨的学习工作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赵老师自己就是一个正能量满满的人,对学术研究和教学充满热情、对人生充满追求,在赵老师的影响下,我开始学会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坚守自己的梦想、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赵秀凤老师的学生2016级翻译硕士吕慧俭去年上过“英汉语言对比”课,到了毕业季正准备离校的她说:“赵老师的学术热情和豁达的人生观,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都散发着无穷魅力,并深深影响着我们,感恩遇到这样的老师,如今在赵老师的鼓励下,我马上出国攻读博士研究生,我想教育的最好状态就是一个灵魂点亮另一个灵魂。”
赵老师上课都叫学生“孩子们”,在她心里学生就是她的孩子,她用自己独有的方式爱着他们、滋润着他们。文/华南 图/母健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