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陪伴,一个选择,一份期待

———第九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侧记

    期次:第11期    阅读:956   














  5月19日,第九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颁奖大会在石大中油大厦三层报告厅圆满落幕,为这场石油学子和石油教育工作者的盛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70余天的拼搏奋斗,有领导嘉宾的大力支持,有参赛选手的热情参与,有大赛组织者的默默付出,有志愿者的无私奉献,让这场盛会回味无穷。
  时至今日,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已经走过九个年头。九年来,石油学子和石油工作者们陪伴着大赛从最初的小有名气,到如今的盛名远扬;从名称为“全国”,发展到如今的“中国”,见证着大赛以稳重的性格、矫健的步伐,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油学科竞赛发展道路。五月的北京,百草丰茂,万物并秀,老朋友们如约而至,相聚在美丽的石大校园,共同分享大赛的累累硕果。
  第八届石油工程设计协会主席、第九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负责人 2017级硕士研究生付强说:“今年是我走进石大校园的第六年,也是我参与大赛工作的第六年。六年来,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陪伴,无论是作为志愿者,还是作为协会的工作人员,到如今担任大赛的负责人,我很庆幸有这么一段美好的经历。作为负责人的这一年,是压力最大的一年,也是收获最大的一年。2018年10月,承载着众多关心支持大赛发展的领导、老师、同学们的期待,我开始了第九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的组织筹备工作。过去的八个月对于我来说是疯狂的。”大赛实施方案、赛题和评审办法发布以来,他就被大家调侃成了‘客服小强’,办公电话、邮箱、微信和QQ等通讯窗口实时在线,为大家解答问题,对他而言也是一个考验;大赛作品提交前一周,他接到爷爷突发疾病去世的消息,本来因大赛进入倒计时而心理压力过大的他几乎崩溃,做了很久的自我调整,一遍遍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别耽误大赛工作。他说:“颁奖大会开始的前10分钟,我的双腿抖动得厉害,难以描述的紧张,人生中第一次主持这么大的活动。随着流程顺利进行,我才逐渐放松下来,当说完‘我们明年再见’时,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一路走来,大赛陪伴着我走向成熟,未来大赛如果还需要我,我一定如约而至!”
  今年是 2018级硕士研究生张钊在大赛会务一组的第五年,同样的工作任务,他却收获了不同的感受。作为大赛后勤保障的核心团队负责人,他带领着会务一组全体工作人员及志愿者,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分工明确,秩序井然。他觉得在大赛五年的工作中,最大的收获就是让他学会了协调统筹兼顾各个社团、部门的不同服务需求,像嘉宾接待、活动宣传、竞赛答辩等都会与他的工作直接挂钩,这就需要他灵活地统筹各个部门甚至每个人,做好后勤服务,更为重要的是做好突发事情的应急预案。历经五年的积累和沉淀,如今的他早已轻车熟路,自信满满。
  谈到收获与成长,他说:“能够为评委、参赛选手以及工作人员提供最好的服务,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用心,并且能够向他们展示出大赛组织者的风采,传递大赛的精神,我感觉特别满足。当收到大家积极的反馈,我会觉得工作得到了肯定,这也是我一直选择会务一组的原因。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成长,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大赛组织工作繁重,事无巨细,对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精诚合作,分工明确,注重细节,出色地完成了大赛任务。全国石油工程知识竞赛负责人 2017级硕士研究生姚天福说:“虽然竞赛时间只有一个上午,由于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这段时间有密集的期末考试任务。部分人还有导师分配的科研任务,因此准备竞赛的过程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但是我们也深知,知识竞赛是大赛非常重要的系列活动之一,因此丝毫不敢马虎。“挤时间、提效率、抓主干、抠细节”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工作方式。竞赛的准备就是要“点面结合”,考虑活动各方面问题分配协调的“面”和每个细节落实到 人 的“点”。我在准备期间主要负责协调各组,跟进各组工作进度,也参与很多具体的工作。有时候确实感到疲惫,但是想想自己的责任,也就坚持过去了。”
  2018级硕士研究生丰慧霞是本届大赛会务二组的工作人员,她认为注重细节,才能成就完美。她说:“本届大赛提交作品1273份,每一份都是各团队近一个半月的研究成果,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份作品,分赛区和决赛的每一个细节和需求都要考虑妥当。从联系分析会主讲老师到回复选手邮件,再到决赛主持等相关事宜,我收获颇多。此外还认识了很多工作严谨、认真负责的同事,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可贵的品质和态度。”
  2017级本科生黄宇航是本届大赛宣传组的志愿者。他说:“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负责的工作是及时对图片进行处理,让更多的人了解比赛的相关事宜。在做新闻组的工作时,我能够第一时间获得比赛的最新消息与动态,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种紧张感和压力感。我必须绷紧一根弦,用最快的速度撰写新闻稿,同时需要保证所有信息的准确度。同组的拍摄人员、采访人员认真地为此次比赛采集信息,这深深地感染与激励了我。我自己的要求是,对待自己负责的工作不能马虎,一定要认真负责,精益求精,把工作做到最好。”
  外联部负责人2016级本科生贾万良总结回顾了自己在大赛期间的工作。他认为,做好工作一是要注意沟通交流。信息及时准确传达至关重要,他主要采取了“3+3+5+6”的工作模式,即3名总负责人,3名信息统筹人员,5名小组长,每小组6名志愿者。上传下达,层层统筹汇总,避免信息重复错误。二是注重工作效率。通过分组,每个人各司其职,工作按时按点完成,同时互相配合,确保各项工作高效完成。
  贾万良说,“一次的结束意味着新一次的开始,一次的遗憾代表着新一次的进步。感谢本次活动中各位领导、老师的殷切指导,感谢各位部长、部委、志愿者毫无保留地投入。和大家一起为了大赛努力真的很开心,收获也很多,愿大赛越办越好!”
  2017级硕士研究生翁宇鑫是本届大赛竞赛部的负责人,她说:“很荣幸能够担任大赛竞赛部部长一职,本届比赛从筹备到正式开展,我真的收获了很多。无论是从专业知识、学术能力还是到人际交往、团队合作,我自身都获得了很大的提升。通过参与竞赛部的工作,我认识了很多优秀的选手,见证了他们在答辩时的镇定从容以及取得胜利时的喜悦,当然也有与荣誉擦肩而过的遗憾惋惜。在分赛区答辩以及总决赛答辩的3天时间里,竞赛部的工作是非常紧张的,我非常感谢竞赛部其他7名成员辛勤的付出,他们真的为我分担了很多任务,会务二组的志愿者们也都非常给力,保证了答辩活动的顺利进行。团队协作真的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和人员的合理规划以及安排能够使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我也算是大赛的‘老人’了,从第四届到第九届,从礼仪到竞赛部部长,我个人在成长,设计协会也在成长。明年就是大赛的十周年了,这将成为所有石油学子最美好的期待!”
  九年辉煌,铸就经典,大赛已成为石油教育领域参赛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认可程度最高的学术赛事,也成为石油高校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大赛将石油人的心连在一起,众志成城,追求卓越,期待大赛十周年的辉煌。
  文/石工学院图/宣传部 石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