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特色,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端人才

    期次:第1148/1149期    阅读:1389   

  中国石油大学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1997年,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开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学校研究生教育具有深厚的积淀,1981年国家学位制度建立伊始,学校就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1997年学校开始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2009年开始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18年开始培养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学校构建了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体系。学术型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拥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自主设置),11个博士后流动站;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拥有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2个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工商管理等15类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获评A+,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获评A-,学校A+学科数量排名全国高校第22位(并列)。
  2017年,“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清洁低碳能源工程”、“城市能源供给安全与保障”2个交叉学科入选“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截至2018年底,学校工程学领域进入ESI学科世界排名前千分之一,化学、材料学和地学3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百分之一。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学校建有一支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是研究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榜样、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学校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目前,学校共有学术型博士生导师300人、工程博士生导师86人,学术型硕士生导师694人、专业型硕士生导师586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 226人。在导师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挪威国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万人计划”
  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新(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3人。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6个。学校出台了《研究生指导教师聘任及管理办法(修订)》、《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不断加强导师培训,提高导师立德树人的能力,涌现出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精湛的“四有”好老师。
  截至2018年12月底,学校在校研究生6910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6736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74人;从学历层次看,博士研究生1336人,硕士研究生5574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3053人,占56%,专业型硕士研究生2347人,占44%,学校硕士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进一步优化。
  不断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学校通过组织开展研究生招生专场宣传、开展优秀本科生暑期夏令营等活动,不断增强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优秀学生了解和报考石大。
  持续推进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改革。为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招生改革,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探索更加科学、规范、公平、自主的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学校自2017年起,对博士研究生的考试方式进行了全面改革,不断完善博士生类型结构、优化招生过程,取消公开招考,全面推行申请———考核制,赋予学院和导师真正的招生自主权。目前,学校正在探索本博一体化培养模式,培育和选拔更多具有学术潜质的优秀人才。
  “本博一体化”拔尖创新型学术人才培养。以培养学术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以攻关前沿基础学科问题或关键技术难题为导向,系统设计各阶段有机衔接、分阶段实施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本博一体化培养实施办法(试行)》,地球科学学院、石油工程学院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实质性推进“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两个一流学科的本博一体化建设,完成了本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加强了本、博课程体系纵向有效衔接,构建了思政、英语、数学、物理、化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六大公共基础课程群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学科专业核心课程群,构建多层次、递进式课程体系。
  “技术+管理”高端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以培养工程技术领域高层次工程领军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国家能源科技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企业(行业)工程实际,以相关领域国家重大、重点工程项目为依托,充分发挥学校“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优势,构建高校与企业密切合作的培养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嵌入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工程管理系列课程,鼓励跨领域交叉培养,为培养能源行业高层次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奠定基础。制定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意见(试行)》、《能源与环保工程博士培养方案》,为每一位工程博士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
  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近五年来,学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基本呈上升趋势,在录取硕士研究生中的占比一直维持在40%以上,其中工程类占比70%左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注重实践类课程建设与专业实践环节建设,创办了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等多项赛事,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学校大力推进校企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和实践类课程建设,仅在2017~2018学年,学校在10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共开设了22门专业实践课或案例课程,会计等5个非工程类专业学位类别开设了15门专业实践课或案例课程。
  大力推进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学校经过10年的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检验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历程,逐步形成了以硕士生“全英语硕士学位项目、联合培养双学位、国际暑期进修”、博士生“联合指导、国际会议”等项目为代表的覆盖各年级、贯穿全学程的培养模式;对外积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国际合作项目,对内打造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与一批世界知名高校在一流学科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中发挥了关键引领作用;由“选、派、管、回”全链条管理流程、多途径的经费保障渠道、“三段式”国际化培训体系、丰富的国际化教学资源构成的“三位一体”研究生国际培养管理保障体系。近五年国家公派培养人数增长2.6倍、国际联合署名期刊论文篇数逐年上涨,2018年有国际化学术经历的研究生达到781人次,占研究生总人数的33%,显著提升了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影响力。
  加强研究生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学校整体规划设计了东校园主教学楼和阶梯教室楼智慧教室的建设方案,为研究生开展研讨式、案例式等智慧化学习提供了硬件保障。
  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利用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项目,开展研究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2009年至今,投资近7000万元,建设了“动态裂缝导流测试实验教学平台”等11个研究生校内实践教学平台,21个子平台,贯穿油气勘探、钻井、采油、油气储运、石油化工、自动化等石油工业上中下游各学科专业,依托实验平台开设了一批专业实验实践类课程,为研究生营造了良好的实验实践教学环境。
  大力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学校与相关油田企业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0余个,拥有北京工程师学院、克拉玛依工程师学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等3个“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了充足、高质量的专业实践单位,每年选派700名左右全日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到基地开展专业实践训练。
  举办系列专业实践大赛。学校连续多年举办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全国油气地质大赛、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等高端赛事,将“学、赛、研”有机结合,形成了集应用、创新、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石油相关学科竞赛发展道路,打造了一整套“卓越石油工程师”培育方案,全面提升了工程实践教育质量。
  学校构建了“内外结合”的研究生教育多元化质量保障体系。一是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和专项评估,对各学位授权点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规范和学位授予质量进行全面检查,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二是开展研究生教育督导工作,成立研究生教育专家督导组,开展合格课、抽查课、品牌课等课程督导,质量与创新工程等教学改革项目督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督导,学位论文开题、答辩、抽检等论文质量督导。三是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调查,开展学院(研究院)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年度检查,开展毕业生问卷调查和毕业季座谈会,编写年度《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推进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水平提升。四是完善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制度,进一步规范学位论文的开题、评阅、答辩等环节。以结果质量为导向,加强学院和导师质量自律,建立上下联动的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开展学位论文盲评、抽检工作,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监控;每年开展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培育及评选工作;促进学位论文在中国知网公开,提高学位授予信息的公开度。
  五年内获得博士学位人员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数量逐年增长,2018年授予博士学位人员人均发表SCI或EI收录论文2.56篇。学校是全国首家通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认证项目的试点单位,学校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成为全国首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领域通过认证的专业。2018年学校研究生教育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含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4项。在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发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排名(2018)中,学校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排名中位列第一。
  立足新时代,学校研究生教育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导向,不断深化科教协同、产学合作,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端人才,建设与“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相适应,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