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校党委书记山红红强调“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将克拉玛依校区纳入学校整体进行谋划和建设。按照‘一校两区,两区一校’的思路,坚持差异发展、增量发展、互补发展的基本原则,逐步形成本部带动校区发展、校区助力本部发展的良好局面”。三年多来,在教育部、十五所对口援建高校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校区坚持“立足新疆、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辐射中亚”的区域定位,坚持“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坚持面向世界石油石化工程应用领域技术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能源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政产学研相结合,着力为“一带一路”倡议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和智力支撑,在学校总的目标框架下突出工程应用特色,朝着“把克拉玛依校区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国内一流的高等工程教育示范基地”这一目标稳步前进,教师队伍、干部队伍、专业建设、条件建设等各方面工作逐渐进入正轨,取得了显著成效。
强基固本,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校区坚持以“一个中心、四个保障、两个抓手”规范教学环节,召开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会,严格审核教学准备情况,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重视专家听课、学生评教意见反馈,促进教学水平提升。同时,开展师资能力提升讲座系列活动,针对青年教师开展教学观摩及读书会活动,推广先进课堂教学理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先后有2名教师分别获得学校“教学名师奖”和“青年教师教学效果卓越奖”。三年来,校区积极申报教育教学项目,提升校区影响力,石油工程专业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获批自治区级重点专业;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1项、自治区级教改项目立项54项、校区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项目立项19项。截止今年7月,校区共选派60名学生赴校本部交流学习;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本博一体化人才培养项目,丰富人才培养类型。
合力共为,推进“三全育人”体系建设。校区以契合学生成长规律为导向,建立“创客引航”“工匠未来”“芳华”等多个学生工作室,提高学生工作针对性;创建班级达标创优考核体系,构建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协同育人格局;持续推进优良学风建设,先后有70余名学生在全国及自治区的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奖。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志愿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百余项,彰显学生青春活力。校区建立了“奖、助、贷、偿、勤、补”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学生资助体系,累计发放助学金160万元,受助学生总计766人,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建立了标准化心理咨询室,初步形成了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定期开展学生心理普查工作。
激发活力,推动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校区建立健全科研规章制度,开展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规范科研项目评审程序,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系,提升科研管理效率,共完成各级科研项目立项98个,总金额超过3900万。科技成果数量显著提高,仅2018年,校区发表论文113篇,其中SCI.38篇,EI.23篇,CPCI.1篇,中文核心及统计源15篇;专利授权量8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1项;获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2篇;自治区科技成果登记及科技报奖1次。设立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克拉玛依分室和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克拉玛依分室,组织召开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疏通科技合作渠道,大力促进校企学术交流,提升校区在区域内的科研影响力。同时围绕政产学研合作,建立企业与学校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渠道;成立克拉玛依中石大联合油气科学技术研究院股份公司,促进校区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发挥校区科研力量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功能。
精准施策,夯实人才队伍基础。校区以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目标,以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为抓手,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为保障,着力破解人才引进工作瓶颈,突破常规、积极大胆探索新机制、新办法,努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截至今年7月,校区共有教职工259人,其中校区引进教职工210人,含专任教师122人;校区现有156名专任教师,其中,正高级职称32人,副高级职称58人;博士77人,硕士63人。同时,积极组织申报各类人才项目,共完成国家、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和校级等各类人才项目申报10余项。
开放办学,深化校区对外交流。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开展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制订工作,推进校企在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实践、毕业设计等方面深入合作,聘请企业专家任教校区,提升工程人才培养水平。自2018年起,校区暑期各项实习实践活动进展顺利,11个专业的学生分别在校内外各类基地开展了专业认识实习、社会实践、项目实践等25项实习实践,共计3470人次。同时,与克拉玛依市云计算产业园及其产业伙伴共同成立克拉玛依云大学,启动克拉玛依云产学研生态联盟,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实践教学基地群;与克拉玛依移动公司、电信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开展科研合作和实践教学合作;与克拉玛依市共建Fab.Academy创新创业实训平台;与新疆油田工程技术公司共建“数字化创新工作室”;与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签署了联合培养人才合作协议;与独山子石化公司达成实践教学合作协议,建立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实践平台;与山东威马泵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智能石油装备研发中心”等。
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结合校本部已有优势资源和“一带一路”倡议、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等利好方针政策,克拉玛依校区已与欧、美及中亚地区8个国家10余所大学建立了良好校际关系,签订相关合作协议,并逐步开展实质性师生交流、科研合作等。与美国塔尔萨大学合作成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塔尔萨大学联合科学与文化中心”;与澳大利亚地质调查局通过共办培训班、共建实验室等方式,共同推进两国在学生交流、联合科研等方面的合作。今年上半年,校区选派10名学生赴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及喀山联邦大学交流学习。
对口援建,开启校区发展新篇章。自2018年3月教育部召开对口支援校区专业建设协调会以来,已有十五所高校派出共计39名对口援建教师来到克拉玛依校区开展相应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其中长期教师22人、短期教师17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26人。同时,校区先后选派了60余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前往7所对口援建高校的相关专业进行访学交流。通过对口援建教师派遣及互访交流工作,校区与各对口援建高校开展了全方位合作,向着协同发展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年6月,克拉玛依市人民政府、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以及15所对口援建高校以政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共同成立并建设“新丝路”联合研究院。遵循“需求导向、资源共享、融合创新、互惠共赢”的建设原则,整合各对口援建高校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师资与科研力量,以服务克拉玛依市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助力新疆油田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促进对口援建高校与校区共同发展为目标,打造涵盖科学研究、应用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学生培养、对外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科研平台和集“一带一路”相关领域政府战略决策、政策研究咨询为一体的西部地区高水平智库。
目前,校区已设立了石油学院、工学院和文理学院。石油学院包括石油系、地质系和计算机系,现有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软件工程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四个本科专业。工学院包括机械系、化工系、过控系和油气储运工程系,现有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和油气储运工程四个本科专业;文理学院包括数学、物理、马克思主义与人文社科、外语、经济、会计、金融和体育八个系部,现有会计学、经济学、金融学、俄语四个本科专业。
回望来时路,石大人勇于担当,主动“谋势”、科学“谋划”、团结“谋事”,带领校区师生满怀激情投身学校事业发展,攻坚克难、拼搏有为,凝心聚力开启新的创业之旅。展望新时代,石大人将继续勇担使命,为把校区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国内一流的高等工程教育示范基地而努力奋斗。(克拉玛依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