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中石大绿色“驻”校园
期次:第9期
阅读:907
生活垃圾分类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的有力表现,是绿色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中石大按照上级要求,积极推动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序开展,着力提高师生的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环境意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让生活垃圾分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促进学校绿色发展、减量发展,共建美丽校园。
学校生活垃圾基本品类包括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可回收物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已经失去原有全部或者部分使用价值,回收后经过再加工可以成为生产原料或者经过整理可以再利用的物品,主要包括废纸类、塑料类、玻璃类、金属类、电子废弃物类、织物类等。废弃电器电子类产品,包括报废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投影仪、电视机、空调机等。其他可回收物,包括公开发行的废旧报刊书籍,废塑料,废包装物,废旧纺织物,废金属,废玻璃等。厨余垃圾主要指食堂在食品加工、供餐等过程中产生的食物残渣、食品加工废料和废弃使用油脂,主要包括:剩饭剩菜、菜根菜叶、骨骼内脏、果皮等。有害垃圾指生活垃圾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主要包括废电池(镉镍电池、氧化汞电池、铅蓄电池等),废荧光灯管(日光灯管、节能灯等),废温度计,废血压计,废药品及其包装物,废油漆、溶剂及其包装物,废杀虫剂、消毒剂及其包装物,废胶片及废相纸等。其它垃圾主要指除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之外的生活垃圾,以及难以辨识类别的生活垃圾。包括卫生纸、餐巾纸、灰土等。不包括科研垃圾、医疗垃圾。
学校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通过绿色校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各相关单位按照职责制定具体实施措施和组织实施,及时梳理总结提炼工作经验和成效,随时做好自查自纠,根据发现的问题,完善管理制度,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真正使生活垃圾分类成为全校师生的新习惯、新时尚、新规矩。
强化生活垃圾日常分类管理。学校在办公、教学、公寓区域,公共场所区域以及食堂区域设置垃圾分类容器,建立校内生活垃圾分类台账制度,根据生活垃圾产生量和分类方法,由相关部门记录责任范围内产生的生活垃圾种类、数量、去向等情况,建立分类台账,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日常管理。生活垃圾要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做到密闭运输、日产日清,清运到指定的垃圾消纳场所或由有资质的收运单位收集运输,签订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服务合同,同时做好交接、统计、登记工作。厨余垃圾做到“日产日清”,交由北京市相关部门统一回收处理,在夏秋等季节,加大厨余垃圾收运频次,及时清运。如遇特殊情况暂存时间超过12小时,应在厨余垃圾暂存间采取降温措施,有效控制异味产生。
规范有害垃圾分类投放。按照便利、快捷、安全原则,学校集中设置有害垃圾暂存点,委托并定期预约经认定的危险废物运输和经营企业及时清运。根据有害垃圾的品种和产生数量,合理约定收运频率。
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平台,采取多样形式,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让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知识和方法,养成勤俭节约、垃圾减量、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营造有利于垃圾分类工作开展的良好舆论氛围。通过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向全校师生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知识融入学生教育,并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结合科技小发明、艺术小创作等活动,自主创新、推广生活垃圾分类与减量的科技发明,鼓励学生开展废物利用、资源可回收等创新项目和艺术创造,采取奖励措施对落实垃圾分类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表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结合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显著的生活垃圾分类活动,每学年至少组织一次以生活垃圾分类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逐步培育和建立一支责任心强、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学生志愿者引导、监督队伍,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引导和监督检查。针对教职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组织、协调、督促教职工自觉落实生活垃圾分类,鼓励教职工开展废物利用、资源可回收等创新项目和艺术创造。
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学校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厉行节俭,使垃圾分类减量成为人人皆知、人人皆守的规矩。学校规定每学年要至少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一次垃圾分类减量业务培训,引导行为自觉,推广先进技术,落实垃圾产生者分类和减量的基本责任和义务。实施“光盘行动”,食堂要在就餐区域醒目位置摆放或张贴节约标识,引导学生适量点餐,促进厨余垃圾源头减量。推行绿色办公,控制印刷费用支出,力争于2022年实现无纸化办公。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大力促进源头减量,提升可回收物、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
加强工作资金保障。学校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经费纳入预算,给予一定财政资金投入,切实保障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经费,确保生活垃圾分类硬件配置、宣传培训、垃圾运输处理工作到位。文/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