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四年从没坐过高铁和飞机,回家乘坐的一直都是最慢的绿皮火车;心心念念的衣服,会因为价格高出预算几十元而放弃;过生日从不舍得花钱为自己买一个蛋糕,只在食堂点菜时给自己加一个菜……这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2016 级本科生李才俊的生活常态。但他却说:“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慢悠悠的绿皮火车依然能承载我回家的期盼,价廉实惠的食堂饭菜也可口健康,毫无时尚可言的老旧衣服依然可以御寒保暖,贫穷没有阻挡我前进的步伐,反而让我在生活中开足了马力!”
播种: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李才俊来自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该县城地处云贵高原西北部、滇东北高原南部,山区面积达87.9%,这里没有昆明的四季如春,也没有丽江的
宁静柔情,多年来一直戴着“贫困县”的帽子。跟村里的大多数家庭一样,李才俊家也是靠辛苦的务农为生,但人均年收入还不到两千元。
从小到大,走几公里山路上学是李才俊的生活常态,以至于长大后他才发现,不是每一个孩子冬天都会手长冻疮、头顶冰霜,不是每个孩子夏天都是头顶烈日、汗湿衣襟,不是每个孩子的成长道路都是泥泞不堪的!
第一次见到“外面的世界”给那时的小才俊埋下了梦想的种子。父亲带他去县城,琳琅满目的玩具、各式各样的衣服、飘着香味的美食,还有高高的大楼。这一切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充满了新奇。父亲告诉他,一个人付出努力、变得优秀,就能够见识更多的精彩,也才能够让自己的家乡、让这个世界更加精彩。这成为了小才俊立志努力成才的动力。
汲养:用知识武装自己虽然生活贫困,但幸运的是,李才俊的父母对教育极为重视,他们倾注了全部心血,拼尽全力让他们兄弟姐妹都坚持上学。
小学毕业时,李才俊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考上了重点初中,但那一年,他的哥哥、姐姐也相继考上了大学,家里一下子承担不了这么大的开销,于是他只能选择留在花销较小的镇中学就读。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施差、升学率低……这些实实在在的客观情况让李才俊心有不甘却仍心怀执念。他倔强地相信事在人为,坚信只要自己脚踏实地,坚定目标,就一定能够取得满意的结果。在学校他认认真真对待每一门课,早起到教室,很晚回宿舍,负责开关教学楼大门的保安大哥都和他相熟了。收获和付出也总是相伴的,第一个学期下来他就考了全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之后的每次考试他都稳居第一。初中毕业,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全昭通市最好的高中,刷新了学校的历史成绩!他的经历成了学校里的一段佳话,他也成为学弟学妹们争相学习的榜样。
高中的生活对于李才俊而言,是全身心的拼搏之旅,三年的潜心积累与坚持不懈,他成功考上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也成了村里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人!那时候他突然发现自己也成了别人家的孩子,成了全村人的希望。
破土:跨越山河只为遇见你带着家人期盼和对未来的憧憬,跨越山河万里,李才俊从西南边陲独自来到首都求学。于他而言,一切都是新的。
来到心仪的大学,但随之而来他也发现自己与其他人的巨大差距。同学们能够在台上侃侃而谈而不失风范,自己却紧张得哆哆嗦嗦、结结巴巴。同学们聊起的很多东西他都闻所未闻。李才俊知道,他只能凭借自己的努力,为自己挣一个可期的未来。笃定这份信念,他开始独自在一些没人的地方练习,尝试在课堂上发言,主动与老师探讨问题,尝试担任班干部、社团干部与同学们一起成长。课余时间他参加学校的勤工助学项目,帮助老师整理资料,寒暑假进行兼职,在取得报酬的同时也增长了不少知识与阅历,他也为自己的劳动所得而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和自信。
大学四年,他本着学习是第一要务的原则,在图书馆和自习室中度过了大部分时间。冬天的早晨排队等过图书馆开门,夏天的夜晚被保洁阿姨和保安大哥催促离开教室,见过凌晨还未落下的月亮,也常伴着黑夜的明月回到宿舍。他坚信有付出才有收获,要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四年来,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他为大学交上了一份让自己颇为满意的答卷——专业综测排名从大一第11名、大二第 3 名到大三第 1 名;获国家励志奖学金 1 次、中国石油奖学金 2 次;学科竞赛奖从校级、省部级到国家级累计15项;先后担任班级生活委员、学习委员、学生会新媒体部长;发表论文两篇。大四下学期他还担任学院学业小导师,对学弟学妹的学业、大学规划进行指导。他坦言,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拥有很多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和方法,我们有老师们的辛勤指导与同学们的鼓励和支持,也有很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和团体关注着处于困难之中的我们,只要我们直面困难,迎接挑战,所有的困难都是暂时的。文/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