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 2008 年夏季奥运会到 2022 冬奥会 ,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14 年前的夏天 ,志愿蓝点燃了这座城市 ;而如今 ,中石大“双奥”志愿者以全新姿态再次出发!
王天:重返奥运“舞台”做好传帮带
虽然已经过去了 14年 ,但王天依然记得当时自己服务北京奥运会的岗位昵称为 “小 c”,他所在的小组岗位设在奥林匹克公园东 8 安检口 ,负责引导观众快速安检通行 ,进入奥运场馆观赛。
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上作为学生志愿者的王天 ,如今已是地球物理学院的团委书记。这次北京冬奥会 ,他选择带领学生志愿者再次为奥运盛会服务。
“我希望把 14 年来对志愿精神的理解传递给学生们 ,唤起 他 们 的 志 愿 服 务 热情。”王天说。
由 于 出 色 的 服 务 ,王天获得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优秀志愿者的荣誉。在 2011 年本科毕业之后 ,王天继续攻读研究生 ,其间担任兼职辅导员 ,带领学生们参与各种志愿服务。2015年 正 式 走 上 工 作 岗 位后 ,他作为专职辅导员和团委老师负责指导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工作,成了志愿服务的“引路人”。
从昔日的学生志愿者 ,到如今志愿者的培训师 ,王天心中的志愿“火种”从没有扑灭过。“在为志愿者进行冬奥志愿服务培训之前 ,我先参加了北京冬奥组委组织的培训师候选人培训 ,这个培训分为三个方 向 —— 礼 仪 、助 残 和医疗急救 ,我参加的是礼仪培训。”王天说,
“通过培训 ,我发现中国的礼仪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差异还是很大的。在冬奥的舞台上 ,我们需要使用符合奥运精神的标准礼仪来服务。我在培训中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 ,也强化了自己的技能水平。”
结 束 培 训 后 ,王 天回到学校 ,把他在培训中所学传授给学生志愿者们。除此之外 ,他分享的自己在 14 年前参与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的故事和经历 ,也是学生们最爱听的内容之一 。对于志愿者提出的关于北京奥运会的各种细节问题 ,王天都努力回想予以解答。
其 实 ,王 天 不 仅 仅是一名培训师 ,他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 ,还将以延庆冬奥村(冬残奥村)注册助理的身份上岗 ,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奥”志愿者。他说:“我们的岗位负责受理和回答客户的各种问询 ,每天都要接触各国运动员 ,志愿者的语言交流能力尤为重要 ,特别是要熟练掌握服务领域的相关专业术语 ,所以我们要利用备战冲刺的时间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语言培训。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 ,各代表团官员和运动员进入冬奥村后 ,会先来我们服 务 的 区 域 激 活 注 册卡。我们不仅要做好交流,还要熟悉工作流程,对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都要有所准备 ,这样才能让服务工作更加顺畅地进行。”
作为曾经服务过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 ,王天最清楚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性,“根据我的经验 ,值晚班的志愿者会比较辛苦 ,延庆冬奥村对志愿者的饮食住宿等生活保障非常到位 ,针对紧急情况加班的志愿者也有物资补给 ,包括发放食品 、暖宝和应急药品等。我跟志愿者们说 ,有了场馆和学校的双重保障 ,大家可以安心地在岗位上工作。”
回首 14 年前的奥运志愿服务,王天认为,这是自己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一段经历 ,影响着他近些年来的工作和生活。他很愿意把自己的经验和热情传递下去 ,帮助年轻一代志愿者们梳理情绪 ,以最好的状态投身到冬奥志愿服务中 ,在践行志愿者精神的同时也见证他们的成长。
马 超 : 成 为“ 双 奥 ”志愿者, 变的是年龄, 不变的是初心
2008 年那个难忘的夏天 ,马超作为赛事志愿者全程参与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如今,他又作为一名光荣的冬奥赛会志愿者 ,进驻延庆冬奥村。
2008 年奥运志愿者的经历让马超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他参与创建了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前身——青年志愿者服务大队 ,让更多中石大师生体会到了志愿服务的快乐和意义。毕业后 ,马超留校工作 ,组织了上百次志愿服务活动。现在 ,在延庆冬奥村 ,他是餐饮领域的志愿者。按照防疫要求 ,他们需要身穿防护服 ,佩戴防护面屏 、N95 口罩 、一次性手套,一班工作五个小时,这对志愿者的身心都是很大的考验。但是 ,看到运动员们为他们周到细 致 的 服 务 竖 起 大 拇指 ,便觉得这一切都很值得。
从 2008 年 到 2022年,变的是年龄,不变的是初心!马超很自豪成为“双奥”志愿者。
“我将用自己的行动继续践行好‘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我愿 做 一 片‘ 燃 烧 的 雪花 ’,做 好 志 愿 服 务 工作 ,向世界传递中国青年的声音 ,展示中国志愿者的风采。”
文/北京冬奥组委官网 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