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哪里,他们就在哪里!

    期次:第13期    阅读:992   






自闭环管理以来,全体辅导员深入一线,投身防疫工作。入住公寓与学生同吃同住。有的辅导员累病了,有的双职工都在学校,顾不上老人孩子,他们却说,学生,最让他们感动。“每次志愿者报名人数都远超预期”“疫情防控有需要我可以做的事情吗?我一直想做一些事情。”那段时间,地球科学学院辅导员鲜国彦经常收到学生的询问。鲜国彦带的是研究生,刚开始他还担心研究生科研繁忙,志愿服务的热情会不会不高。每次志愿者征集,结果都让他惊喜。“学生们报名人数都远超预期。学生志愿者们穿梭忙碌的身影,是防疫钢铁长城的重要组成。注重实际行动,永远是中石大学子彰显使命和担当的最好答卷。”

“从学生身上获得了温暖和力量”

防疫的日子虽然有时会让人感觉“难捱”,但是石油工程学院辅导员贾万良更多的时候是感到欣喜而振奋:一批又一批中石大学子挺身而出,在一个又一个志愿岗位中发光发亮。他的学生告诉他:“工作有时虽辛苦繁琐,但内心却充实而坚定。”贾万良说,这段经历让学生获得了成长与坚强,每个人都愈加懂得同心抗疫的意义与重量。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愿疫情退散,一切如初,手捧鲜花,再叙鸿鹄。”贾万良用这句话激励他的学生们。“岗位是普通的,但责任是重大的”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辅导员夷康负责北校园南门外卖岗位,“岗位是普通的,但责任是重大的。尤其这期间,看到伙伴们的奋不顾身、同学们的积极配合,一声声治愈的问候,一个个暖心的瞬间,风雨同舟很感人。”夷康还想对自己的学生说:“我一直都在你们身边,隔离了病毒不会隔离我对你们的爱,让我们一起共渡难关,期待春暖花开之日。”

“青春无悔付出”

陈化楠、周小龙、张孟旗是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辅导员,他们努力把学校的防疫工作安排做扎实,深入宿舍了解学生情况,安抚学生紧张情绪,关心学生的健康状况,按照学校要求组织好核酸检测等等。张孟旗刚开始和鲜国彦一样心存疑虑,“很多工作又急又繁重,原本很担心学生们能不能做好、他们愿不愿意”,可是,

“后来我发现是我多虑了”。他发现,这些年轻人啊,需要的时候站得出来,关键的时候冲得上去,危险的时候豁得出来,不管多晚多累,只要有需要,学生都鼎力支持。周小龙还用毕业前夕的这段难忘经历勉励自己带的毕业生:“在未来的道路上,可能也会碰到各种‘战役’,希望你们永远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及勇往直前、努力拼搏的冲劲儿。”

“虽未正式入职,已经开始上岗”

叶鹏是一名地球物理学院即将上岗的准辅导员,在疫情防控期间也变身成“指挥员、宣传员、联络员”。他在润杰公寓东门的点位上,每天组织2000余名学生往返学校和宿舍,提醒同学们戴好口罩注意防护,路上紧跟队伍不脱环。他还利用自身宣传方面特长,记录学校疫情防控的点点滴滴,将润杰区域往返学校、取外卖、取快递的时间安排制作成地图指南和海报,方便同学们查看。此外,叶鹏还协助学院负责大一年级140名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深入宿舍倾听学生诉求,帮助学生疏导紧张情绪,对学生进行学业辅导。“学生们如此可爱,备受感动和鼓舞”“王导,还需要志愿者吗?我可以上!”

“老师,有需要就叫我!”学生们如此可爱,新能源与材料学院辅导员王荣亮备受感动和鼓舞。王荣亮白天值班,晚上工作,再加上总结工作,忙到凌晨1、2点已成为常态。他带着学生,奋战在党员先锋、配餐员、点位员等岗位上,也见证了各项工作在不断改进中更加优化,而这些,

“都凝聚着学校全体工作人员和学生们共同的智慧和心血”。“累,但也快乐”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于博洋在和学生们同心抗疫的过程中,不时被学生们感动着。“给同学们送早餐时,我收获了陌生同学们自发的帮助;清晨站岗时,收获了同学们的声声问候;在快递和外卖岗亭,收获了同学们的理解和感谢。”

“细节中都体现着温暖的力量”

外国语学院辅导员刘思航担任学生往返学校途中秩序维护和相关组织工作,参与了润杰公寓外卖管理工作。在他看来,许多细节中都体现着温暖的力量。“我看到了学校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学生志愿者的任劳任怨,后勤工作人员的日夜坚守,可能疫情导致了同学们情绪的变化,但是逆境总是让我们迸发出更强大的力量。”

他们,因为学生而感动;我们,也为他们感动。感谢辅导员们,也感谢每一位坚守岗位的中石大人,向最亲爱的人,致敬!

文/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