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代产教融合平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全面贯通

    期次:第4期    阅读:928    作者:□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吴小林

党 的 二 十 大 报 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进行集中表达、统筹部署,这是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对三者地位、作用、价值、功能的准确把握,对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出了明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极具战略意义,也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学 习 贯 彻 党 的 二十大精神,要全面准确把握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系统集成、深度融合的高度期待和战略谋划,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贯彻落实的实际工作中,突出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体谋划、统筹推进、贯通融合,突出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对接、统筹落实、紧密结合,着力突破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卡点堵点瓶颈,着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联通畅通融通,为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更大贡献。其中,产教融合作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联动的制度设计和有效平台,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构建产教融合平台的关键在于协同体制机制的探索创新,坚持党建引领、团队共建、平台共筑、难题共克、人才共育、成果共赢等措施,有效调动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积极性,打通学科、产业、人才之间的壁垒,切实推动产教融合迈向新征程。

坚持党建引领深刻把握“国之大者”

产 教 融 合 的 核 心是校企双方人员的融合,而人员的融合关键在于强有力的组织凝聚和保证。校企党组织共建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方式。校企双方党组织通过签署共建协议,紧紧依靠党组织强大的动员力、组织力和执行力,将双方的骨干人员有效地团结凝聚起来,持续深化校企资源的协同互补,推动形成“要素融合、渠道融通、资源融汇”的生动格局。

党 组 织 共 建 可 以通过采取组织生活联学、主题党日联过、共建“大思政”实践教育基地等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和业务工作研讨有机结合起来,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校企工作实际紧密对接起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持续提升理论素养和视野格局,将“国之大者”和自身职责有效衔接,不断激发党员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坚持团队共建自觉服务国家战略产 教 融 合 的 关 键是校企双方团队的建设,而团队建设的关键在于共同目标的确立。校企团队共建的目标就是 始 终 坚 持“四 个 面向”,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国家重大项目为牵引,瞄准学科前沿领域等方向,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为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安全发展提供新引擎,为创新驱动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校 企 团 队 的 共 建包括师资队伍的共建和科研队伍的共建。师资队伍的共建,重点是组建跨学科、校企融合的师资队伍,通过构建本硕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纵向贯通式项目课程体系与横向衔接式理论课程体系,不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科研队伍的共建,重点是瞄准国家战略和企业急需,瞄准服务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新的增长引擎,发挥高校基础学科、交叉学科优势,发挥企业工程前沿优势,集中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着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坚持平台共筑构建全链条式平台

产 教 融 合 的 基 础是平台搭建,而平台搭建的关键在于校企双方各自优势的互补融合。校企共建平台就是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打造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集科研创新、成果孵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全链条式协同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培养造就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师。

产 教 融 合 平 台 本质上就是协同创新平台,校企双方可以通过共建联合研究院、产学研基地、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等形式,定期开展科研交流、研究生联合培养、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等,将校企双方的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发挥各自优势,互相取长补短。弥补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工程实际之间的落差、企业基础研究力量的不足、学科交叉融合不够的短板,切实达到 1+1>2的共建成效。

(下接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