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时至今日,这首《学习雷锋好榜样》依然是每个人童年必不可少的启蒙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3 月5日,是第 60个学雷锋纪念日,也是雷锋精神的传承日,在新时代的浪潮中,雷锋精神并未褪色 ,而是熠熠生辉 ,光彩夺目。
1940 年 12 月 18 日 ,雷锋出生在湖南长沙 ,乳名“庚伢子”,7 岁时便父母双亡。建国后,乡政府保送他免费读书,不用再乞讨、流浪,他如饥似渴学习着文化,也将这份恩情铭记在心底,用此后的每一天和满腔的热诚去报答。
为支持国家建设,成年后的雷锋从湖南到鞍钢当工人,又到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20 岁,响应祖国号召,雷锋参加了人民解放军。他有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和吃苦耐劳的钉子精神。
在工作岗位上,雷锋甘于奉献,不求回报,一心为党,一心为民,22 岁不幸英年早逝。在雷锋精神的引领下,中石大第 24 届研支团的三名青年志愿者赵浩钦、荆体瑞、焦智宽来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思源实验学校,开始了他们的支教之旅。
在过去一个学期里,他们分别承担二、五、八年级语文、数学、道德、法治、科学、体育等科目的教学工作。自到岗后,研支团在支教地云南省南华县思源实验学校、徐营完小开展“寄信万里勉少年”书信交流、“科普课堂面对面”、
“文化帮扶”图书捐赠等活动,用爱心架起了中石大与南华县的“连心桥”,给西南边陲的孩子送去温暖的陪伴和激励。新学期伊始,一封没有落款的感谢信出现在了赵浩钦的桌子上,这是中石大和南华县跨越2760公里的暖心联结。
寄信万里勉少年“一个学期唰地结束了,但我还深深记得你们的来信”
224 张明信片从中石大出发,满载祝福与鼓励伴着秋风,来到南华。中石大师生的寄语跨越千里,和这些对未来怀有无限憧憬的中小学生展开了一次心灵上的交流。学生们拿到明信片以后,一笔一划地把自己的好奇描绘上去,对未来的忐忑,学习上的小烦恼,稚嫩的字迹,偶尔出现的几个拼音,带着对远方的希望 ,扬帆启航。一来一回,在笔尖与纸张的交汇中,一段与边陲孩子的珍贵感情跃然纸上。
为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丰富校园文化,加强中石大与南华学子的情感交流。2022年 10 月 2 日,中石大研支团和校青年志愿者协会邀请全校师生共同参与了“情系南华庆华诞 ,信寄万里勉少年”主题活动,通过书写明信片、录制祝福视频的方式鼓舞激励南华学子,与远在万里的南华少年们共同分享自己成长的喜悦并送上真挚的祝福。
文化帮扶图书馆“当赵老师和焦老师说有一千多本书要搬(到图书馆)的时候,我们开心极了”
“书,课外书!”当被问及最需要的物资时,孩子们不假思索地说。当研支团老师把课外书当作奖励赠送给班里的“进步之星”时,万万没有想到一本故事书能在班里引起怎样的“轰动”,以至于还没下课这本书就回到了手里——因为同学们不停地传阅,被老师没收了。
1428 册图书 ,满满两车。这是在听闻乡村中小学阅读资源匮乏后,为满足乡村孩子们的阅读期待,2022 年 11 月,中石大研支团和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发起“云支教·爱心图书室”主题活动,中石大 400 余名学生积极参与“光华公益书海工程”,连续 10 天坚持参与公益活动,为学校对口帮扶的小学捐赠了价值4万元的图书。
“光华公益书海工程”是2005 年由共青团中央、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发起的大型公益活动项目。该活动以公益手段广泛募集图书,定向按需捐助,以支持中西部地区文化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解决贫困地区孩子读书三难问题。
科普课堂拓视野“说火山好像冰淇淋一样,真是太有意思了”
“火山好像冰淇淋一样”,这是科普课堂上小王老师解释岩浆形成为什么需要水分时所举的生动例子。
“火山生气是什么样子?”“香蕉球为什么那样飞?”“原来红军到过我的老家!”孩子们一个个天马行空的问题在张伯伯、小国老师、小王老师的精彩讲解下迎刃而解。这些新奇的知识开拓了孩子们的眼界,也激发了小朋友们探索世界的兴趣。哪怕直播早已结束,孩子们依然讨论得热火朝天,久久不能忘怀。
2022 年 12 月 9 日,在中石大研支团和科普协会的共同努力下,“科普课堂”以即时直播、云端互动的形式走入了思源实验学校的课堂。
截至目前,中石大的科普老师们已经和南华县的中小学生共同完成了三期精彩的科普课堂,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先进个人张万松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国若家老师、科普协会的王一帆分别讲述了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长征路上红军和少数民族的美丽故事等内容,将中石大的师资优势转化为教育帮扶的助力,与支教学校科学课形成互补,帮助南华的小朋友们拓宽视野,培养兴趣。
时代在变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但雷锋精神永不过时。无论是战疫路上冲锋在前、志愿服务送去温暖,还是日常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点滴,中石大学子们满怀着爱心善意,用一个个具体行动为其源源不断注入新的力量。
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3月3日至5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院两级青协组织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重要指示精神,并组织开展第十四届志愿者文化周系列活动。志愿者文化周将志愿服务文化与雷锋精神结合,累计开展宣讲体验活动 10 余场 ,近1000名师生参加活动。
志愿者文化周期间,青协在校园里设置了“学雷锋,树新风”学雷锋宣讲区、“三月春风行”志愿文化体验区、校院青协展示区。在“学雷锋,树新风”学雷锋宣讲区,志愿者们向学校师生讲述雷锋生平事迹、雷锋日的由来以及有关志愿者的知识,并设立知识问答环节,激励广大师生践行雷锋精神。在志愿文化体验区,志愿者们设置了猜字谜、盲人体验以及见字如面等游戏,将志愿服务文化融入其中,呼吁大家关注志愿者群体。在校院青协展示区,各学院青协针对已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宣讲,为全校师生参与志愿服务搭建平台。
3月 8日下午,中石大举办“纪念学雷锋活动 60 周年”专场报告暨第十四届中石大志愿者文化周闭幕式。辽宁省雷锋研究会会长张仲国教授应邀作专题报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学生代表以及中石大附小师生参加活动。
张仲国教授以“向雷锋同志学习,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题作了报告。他采用音、诗、话(画)的形式,为同学们详细讲述了雷锋的生平故事、雷锋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当代社会应该如何学习和传承雷锋精神等内容。
本次活动还表彰了 2021至 2022 年度校“十佳志愿者”“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和“新时代新青年”奖学金获得者。地球物理学院 2020 级本科生徐盛馨作为获奖学生代表发言。中石大青马班还组织开展“雷锋精神永不褪色 青春坐标跨越时空”学习雷锋精神研讨会,张仲国教授作为特邀嘉宾与同学们就雷锋精神与志愿活动的关系、雷锋精神与当代社会的关系、雷锋精神与青年群体的关系进行深入讨论交流。
英模的故事历久弥新,精神的力量超越时空,如何读懂他,靠近他?我们讲述他的故事,传递他的爱心,处处可为,当无数涓涓细流积少成多,我们终会成为他。
文/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