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1997 年 3 月,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亚杰教授与世长辞,他用极不平凡的一生诠释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育家精神,诠释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他的故事。
拒绝高薪,回归祖国
朱 亚 杰 ,1914 年 12 月 4日 出 生 于 江 苏 兴 化 中 堡 镇 ,他 的 青 少 年 时 期 ,正 值 国 家内 忧 外 患 、民 族 生 死 存 亡 的危急关头。他在扬州中学接受了先进的理想主义和爱国主 义 教 育 ,“科 学 救 国”的 理想 日 益 形 成 ,并 对 燃 料 化 工和能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他要直升高中时,苏北一 带 经 济 怠 滞 影 响 家 庭 ,父母 劝 他 辍 学 回 乡 ,但 他 却 表达了求学成才的渴望 :“只要供 我 上 学 ,将 来 家 中 祖 产 片瓦分田不要。”青年时期的理想与抱负奠定了他为祖国奉献的传奇人生。
“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帝国主义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 北 。 1934 年 ,朱 亚 杰 高 中毕 业 考 入 清 华 大 学 化 学 系 。他 一 边 发 愤 学 习 ,一 边 积 极参加解放先锋队。1935 年 12月 9 日 凌 晨 ,他 满 怀 救 国 热情 ,随 数 千 名 大 中 学 生 走 上街头 ,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运动。作为请愿示威游 行 队 伍 的 交 通 员 ,他 目 睹了 斗 争 的 壮 烈 ,更 深 刻 地 理解了要做一番大事业报效祖国 ,必 须 不 怕 牺 牲 自 我 。 呐喊 的 声 音 、救 国 的 脚 步 坚 定了他科技报国的选择。
1937 年 ,朱 亚 杰 随 校 南迁 就 读 于 西 南 联 合 大 学 ,次年 获 得 化 学 系 理 学 学 士 学位。1946 年他考取了当时教育部冶金项目公费出国留学生的第一名 ,而后远涉重洋 ,成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的研究生。
1950 年 9 月 ,朱亚杰受聘担任副工程师的英国西蒙卡夫化工厂设计公司赏识他的才能 ,许以“高薪续聘 10 年 ,并 负 担 全 部 家 属 赴 英 费 用”的 承 诺 。 但 他 归 心 似 箭 ,于1950 年 11 月回到新中国 ,在清 华 大 学 化 工 系 任 教 。 很快 ,他与侯祥麟共同主持 ,自主研制了我国第一个石油产品 添 加 剂 —— 润 滑 油 降 凝剂 ,为 新 中 国 化 工 事 业 发 展立下首功。
心系使命,坚韧不拔
1952 年 12 月 ,朱 亚 杰 参与了北京石油学院的筹建工作 ,还在清华大学任教的他 ,有 空 就 往 九 间 房 的 新 校 址跑 ,对建校初期的专业设置、教 学 计 划 、课 程 安 排 乃 至 购置的教学设备教材等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师生们亲切地“任命”他为“不管部部长”,即 暂 时 找 不 到 人 管 的 ,都 请他 帮 助 ,而 他 也 总 是 事 事 关心 、亲 力 亲 为 。 他 受 命 创 建了 我 国 第 一 个 人 造 石 油 专业 ,担 任 人 造 石 油 教 研 室 主任 ,为 新 中 国 石 油 工 业 培 养了一批优秀的石油科技专门人才。
朱亚杰担任系主任的石油 炼 制 系 人 才 济 济 ,教 学 科研成果丰硕。1963 年 10 月 ,他 担 任 北 京 石 油 学 院 副 院长 。 学 院 迁 往 东 营 后 ,在 十分 困 难 的 条 件 下 ,他 依 然 从石油工业对人才迫切的需要出 发 ,重 视 教 学 质 量 管 理 和科学研究。
如何让石油高等教育尽快 走 向 正 轨 并 大 幅 提 高 层次 ,古 稀 之 年 的 朱 亚 杰 心 急如焚。他置自己的病痛于不顾 ,呼 吁 求 援 ,四 处 奔 波 ,终于获准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建立研究生部。从一纸批 文 到 办 成 实 体 ,中 间 有 着太多的艰难。为了争取有限的 办 学 空 间 ,年 事 已 高 的 朱亚 杰 曾 拄 着 拐 杖 ,挡 在 要 把办学土地挪作它用的推土机前据理力争。功夫不负有心人 ,研 究 生 开 学 典 礼 如 期 举行。创建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 究 生 部 ,是 他 参 与 的 第 三次 重 大 创 业 ,也 奠 定 了 今 天中石大的办学基础。
高瞻远瞩,引领未来
作为能源化工专家,朱亚杰提出了“我国经济腾飞 ,需能源先行 ,能源为支柱”的思路 ,对我国能源政策的制定、实 施 起 到 了 重 要 的 参 考 作用。他长期从事煤、页岩、石油等可燃矿物化工综合利用方 面 的 科 研 工 作 ,开 展 粉 煤和油页岩流态化低温干馏研究 ,主 持 鲁 奇 低 温 干 馏 炉 的恢复设计和改进及褐煤空气氧 化 制 腐 植 酸 试 验 ,指 导 油页 岩 热 解 和 组 成 结 构 关 系 、太 阳 光 催 化 水 解 制 氢 、固 体化石燃料超临界萃取等研究项目,均取得成果。
在为加快石油的发展利用 而 殚 精 竭 虑 的 同 时 ,他 更为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未来的能源问题而忧深思远。他是中 国 能 源 研 究 会 的 创 始 人 ,1983 年组织能源研究会的百余 位 专 家 撰 写 了《中 国 能 源研究报告》,对能源危机的建议 逐 条 论 证 。 他 上 书 国 务院 ,建 议 将 新 能 源 研 究 列 入国家计划。他在 1990 年主持了我国第一个新能源国家攻关 计 划 ,为“九 五”以 后 我 国氢能和可再生能源研究奠定基 础 ,促 进 了 我 国 氢 能 技 术的发展。
在他的指导下,石油大学氢能源科研组开拓了硫化氢脱 硫 制 氢 的 新 工 艺 ,完 成 了小型脱硫工艺装置试验。赤子丹心,高风亮节“ 做 学 问 ,首 先 是 做人。”这是朱亚杰对他的研究生 常 说 的 一 句 话 ,也 是 他 一生 追 循 的 为 业 之 道 、为 人 之道 。 他 对 青年人的成长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常告诫学生三条:“第一,学习时一定要打好基础,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就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第二,知识分子做人要坚持独立思考,不能盲目崇洋媚外。第三,要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能事事考虑个人前途、个人利益。”
“松竹梅品格皆备,才学识集于一身。”这是长期与他共事的同志们对他的评语。许多人问过朱亚杰,几十年如一日这么拼,为的是什么?他的回答只有四个字:“国家需要。”这四个字坚毅笃定,又因他多年来的矢志奋斗而深沉厚重。
1996 年病重期间,朱亚杰依然十分关心研究生的培养和科研工作,对每一个学生的毕业论文都严格把关,逐字逐句修改。病危之时,他指导的博士生刘晨光出国进修前来看望,朱亚杰插着呼吸机管子不能说话,但仍艰难地用笔书写在纸上,一再嘱咐刘晨光要早日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滋兰树蕙,德馨学高,朱亚杰一生以家国大事为己任,他的故事有关于理想,有关于发展 ,也 有 关 于 石 油 高 等 学 府和国家石油事业的光荣与传承。
文/本报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