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五一,他们荣获奖章!

    期次:第11期    阅读:2032   





劳动是奋斗与坚守,劳动是耕耘与收获。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一步激励全市广大职工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4 月 27日 上 午 ,北 京 市 总 工 会 召 开2023 年“五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 2023 年“首都劳动奖章”评选结果,中石大高德利院士被授予“首都劳动奖章”称号。

“首都劳动奖章”是北京市总工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表彰长期在平凡 岗 位 上 艰 苦 奋 斗 、无 私 奉献、锐意改革、开拓创新、成绩卓著、事迹突出的先进个人所设立的奖项,自设立以来中石大共有 5 名教师获得该称号。

高德利,中共党员,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术委员会主任,近 5 年,获 201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纪念章、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以他为学术带头人的科研团队,入选首批教育部创新团队,后又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并获两次延续资助(共计 9 年),于 2022 年顺利通过基金委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委员会评审验收,获得优秀成绩评价。

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他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尊重科学、敬畏科学 ,恪守学术道德 ,鼓 励 学 生 胸 怀“国 之 大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上世纪初,在我国进军海洋深水区的早期,深水钻探技术基本上被西方少数几个大型公司所垄断,不仅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而且在某些敏感区域拒绝商务合作。与此同时,外国公司还与南海周边国家进行合作,每年在我国南海进行掠采,使我国海洋权益受损。因缺少深水钻探技术,我国对于海洋深水区油气资源只能望洋兴叹。在这样的形势下,他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等高级别项目,带领团队自主创新研发 ,奋起直追 ,历经 10 余年创新研究,形成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深水钻探系列关键技术,建立起了“产学研用”一体化技术创新平台,培养了一支深水钻井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队伍 ,打 破 了 国 外 相 关 技 术 垄断,实现了我国海洋钻探工程从浅水到超深水的跨越,为我国油气勘探开发进军海洋深水区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同时培养了高层次人才。

作为学术带头人,他因材施教,注重培育学科交叉型人才和合格建设者、接班人。从“十一五”开始,他根据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高效开发重大需求,带领团队对复杂结构井工程关键理论与技术进行创新研究,特别是敏锐地意识到磁导向钻井技术在复杂结构井工程中的独特作用与应用前景。因此,为打破国外高新技术垄断,推动我国复杂结构井导向钻井技术的创新发展,他及时将磁导向钻井理论与技术作为学科交叉研究方向之一。为此,他专门吸引和招收具有物理学、电子测量、机电控制等学科教育经历的学生攻读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并根据从磁导钻井技术的机理、算法、软件、硬件、工艺等方面,规划了研究生的重点研究内容。在磁导向钻井技术的研究过程中,他经常教导学生要“敢于创新、突破难点;聚焦目标、久久为功”。在他的指导下,课题组在井下磁信标、弱磁探测仪、测距算法及纠偏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自主研发了复杂结构井邻井距离随钻探测系统,并首先在新疆风城稠油油田双水平井导向钻井工程中获得应用实效,打破了国外相关技术垄断;在此基础上,他又带领学生攻克了双水平井斜井段的磁测距算法,并率先在钻井工程中进行了成功应用,突破了国外磁导向钻井技术对斜井段的限制。之后,他自主研发的静磁随钻探测测距系统,将邻井管柱的磁干扰对井眼轨迹参数测量的“害”,变为对邻井距离测量的“利”,实现了复杂结构井邻井距离的随钻测量,并在页岩气开发丛式水平井中获得成功试验。同时,为保障我国油气钻井安全,他带领科研团队长期坚持研究救援井磁测距理论与技术,现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一直扎根油气田钻采工程科研和教学一线。他总是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攀科技高峰,教导学生要为国家油气能源安全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作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全国排名第一)负责人,他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解决油气工程领域“卡脖子”问题,注重科学研究与应用实践的紧密结合,时刻关注国际化高端紧缺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为了推进我国高效钻头核心技术的创新发展,他通过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为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引进了高水平科技人才,将高校创新、工业生产、应用实践有效融合,以科技力量为主导,协同政产学研各方面优势资源,加快创新突破超硬破岩材料与高效 PDC钻头的关键核心技术瓶颈,缩短了科学问题的解决周期,提升了科学研究的目标性和有效性。同时,他积极为引进人才提供充足的实验场地、研究经费和平台资源,通过国际化人才引进与政产学研融合发展,在较短时间内打造了一支具有特色和优势的高效 PDC 钻头科研团队,在国内率先形成了一整套高效破岩材料与工具研制、测试及应用一体化的基础平台条件,在破岩理论、超硬材料、钻井提速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并获显著应用实效。他率领团队自主研制的高效 PDC钻头在胜利、新疆、顺北、塔河等主要油气田获得推广应用,累计进尺超过 41 万米,在与国外进口产品的对比应用中,取得了机械钻速最快、日进尺最高等多项记录,同时培养博士生获校优秀博士论文。

作为课题组负责人,他对研究生选题认真把关,定期组织学术交流与汇报,密切掌握学生思想与学术动态,良好的运行管理机制和学术氛围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了保障 ,他经常鼓励学生“不怕困难、勇攀高峰”“做研究切忌心态浮躁和急功近利,要甘于长期坐冷板凳,在此过程中塑造成才”“做一件事就要做到最好”。

他长期致力于油气井工程科学研究与实践,为我国油气行业科技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 项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3 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2 项(2017、1998)以及其它省部级或全国行业协会科技成果奖励多项,备受国内外同行关注与好评。他追求卓越和一丝不苟的治学与工作态度,极大地鼓励和感染了所培养的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截至目前,作为责任导师,他培养的研究生中,已有 60 余人获得博士学位 ,150 余人获得硕士学位 ,超过 50% 的毕业研究生奔赴我国油气田企业一线就业,不少学生已成为技术骨干或高层次管理人才。

4 月 26 日,2023 年全国五一劳动奖评选结果揭晓,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友陈金忠、罗 鸣 荣 获“全 国 五 一 劳 动 奖章”。陈金忠 2009 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秉承“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精神,毅然投身到环境相对艰苦的油气管道检测行业。

“做中国人自己的管道内检测器”,带着这个理想和信念,他十几年如一日奋战在压力管道智能检测技术研究和产品工业化应用一线。作为中国特检院油气管道智能检测机器人科创团队带头人,陈金忠长期奋战在科研和检验一线。自主研发 20 多个规格的油气管道内检测机器人,解决“卡脖子”难题,打破国外垄断,并成功应用于油气管道智能内检测 3 万余公里 ,发现大量缺陷和安全隐患,为保障国家油气管道生命线安全运行作出突出贡献 ,曾获“中央 和 国 家 机 关 五 一 劳 动 奖章”。

今年 3 月 16 日,在学校 70周年校庆倒计时 200 天之际 ,陈金忠校友回到母校参加活动,向母校汇报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表达了对母校悉心培养的感激之情,代表广大校友向母校 70 周年校庆致以诚挚的祝福。

罗 鸣 ,中 石 大 2003 级 校友,现任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工程技术作业中心副总经理,先后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主导完成我国首个海上高温高压气田的勘探开发钻完井项目,推动了海上高温高压气田钻完井技术进步及产业化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4 项(其 中 特 等 奖 1 项 、一 等 奖 1项、二等奖 2 项),获授权专利30件,编写行业标准 1项、企业标准1项,发表论文48篇。

2006 年 ,27 岁的罗鸣 ,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毕业,怀揣着“能源报国”的梦想,投身于中国南海这片蓝色疆土。他毅然选择扎根一线,从一名实习监督到监督、总监、项目经理,一干就是 17 年。丰富的基层经验也为罗鸣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南海是全球三大高温高压海区之一,这里天然气资源丰富,却难探明、难开发。立足实际生产难题,罗鸣带领团队相继攻克超高温高压卡层、取心、流量监测等技术难题,探索形成了一套适用于乐东 10 气田的超高温高压钻井技术,发现了我国海上首个超高温高压气田,打开了莺歌海盆地高温高压勘探新 局 面 。 该 项 目 成 功 入 选2020 年央企十大创新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罗鸣始终秉持这一原则,通过科研项目对关键技术难题攻关,他先后参与或主持了 2 项国家重大专项、2 项集团公司综合科研及 6 项生产性科研,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在常规高温高压钻井领域,探索形成了一套高温高压复杂约束条件下钻井工程设计与安全控制技术体系,包括基于温度场约束的井壁稳定性技术、基于复杂压力结构约束的井身结构设计技术、基于不同工况条件下全井眼 ECD 精确评估技术等 7 项核心技术,有效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了常规高温高压探井的作业风险及作业成本;在超高温高压钻井领域,通过开展超高温高压复杂地层压力预测监测技术、钻井液随钻堵漏技术、井下当量循环密度预测与监测技术、抗高温钻井液、超高温高压固井技术及超高温高压取心技术等研究及实践,形成了适用于莺歌海盆地乐东 10 区的窄安全密度窗口超高温高压钻井技术,在 11 口超高温高压井应用,有效提高了钻井成功率,钻井 生 产 时 效 平 均 提 高 了26.5%,极大推动了我国高温高压钻井技术领域的发展,使中国抢占了世界技术制高点,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具备独立开发海上高温高压油气的国家,部分成果成功推广至墨西哥湾、英国北海、印尼等多个海外区块,为世界海上高温高压勘探开发输出了中国方案。

始终怀揣着能源强国、能源报国初心使命的罗鸣现在在位于海南三亚东南 200 公里外深海海域的“海洋石油 982”深水钻井平台上,正在进行“深海一号”二期工程钻完井作业。他说:“能够在意义如此重大的项目中贡献自己的专业力量,我感到非常自豪,愿意为海洋强国梦贡献自己更多力量。”

文/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