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百年的荣耀与辉煌

——校长吴小林在中国石油大学建校7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致辞

    期次:第24-25期    阅读:67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院士 ,各位嘉宾 ,亲爱的校友们、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如约相聚,共同庆祝中国石油大学七秩华诞,共同回顾学校砥砺奋进的光辉历程,以习近平总书记三年两度殷殷嘱托为指引,携手开启学校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崭新篇章。

在这历史与未来交汇、使命与梦想交织的时刻,我谨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向莅临盛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 位 校 友 表 示 热 烈 的 欢 迎 !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社会各界表达衷心的感谢!向遍布全球的中石大校友送上节日的问候!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跨越世纪的孜孜以求,绘就了中国石油大学熠熠生辉的历史长卷,每一页都记录着服务国家、追求卓越的铿锵步履;每一页都书写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壮志豪情。

70 年前的此刻,中国石油大学的前身——北京石油学院应国家石油急需,乘兴油报国梦想而生。从这一天起,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时代宣言响彻在海淀九间房的阡陌田 畴 ;从 这 一 天 起 ,实 事 求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基因根植在创校前辈的灵魂深处;从这一天起,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与石油工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

在百业待兴的国家建设中坚韧求索。建校之初,为加快培养新中国建设急需石油人才,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创 下“ 当 年 建 校 ,当 年 招 生 ,当年开学”的奇迹,没有校舍就在临时搭建的砖瓦平房教学办公,没有教材就编译国外教 材 资 料 ,以 傅 鹰 、张 更 、张锦、曹本熹、武迟、朱亚杰、周世尧、蔡伯民、王曰才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学术精英呕心投入学院早期学科专业建设,仅用 7 年时间,就跻身全国重点大学行列,奠定了学校在石油地质、钻采、炼制和机械领域的领航地位。随着各地石油院校纷纷成立,学院全力提供办学模式、师资力量和各种资源,发展中国石油高等教育的火种向四面八方播撒,成为支撑我国石油工业从无到有、从小 到 大 、从 弱 到 强 的 漫 天 星火 。 1969 年 ,辗 转 迁 校 东 营后 ,面 对 超 乎 想 象 的 办 学 困难,师生们没有退缩,仅用一年多时间就恢复招生,在荒凉的盐碱滩上书就了艰苦奋斗、再次创业的奇迹,存续了中国石油高等教育的血脉。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锐意开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学校于1981 年成立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率先开展石油高等 教 育 高 层 次 人 才 培 养 。1989 年 恢 复 招 收 本 科 生 ,标志着学校在北京全面恢复办学 。 从 跻 身“211 工 程 ”重 点建设高校行列 ,到成为 56 所国家批准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 之 一 ,再 到 入 选 国 家 首 批“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从行业办大学,到划转教育部直属,再到十年一次的教育部和石油石化企业共建,学校始终在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体制的创新之路上努力探索,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在产学研合作办学的鲜明特色中焕发勃勃生机。

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守正创新。进入新时代,学校成 为 国 家“ 双 一 流 ”建 设 高校,紧抓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历史机遇,开启了逐梦一流的跃升之路。顺应国家能源转 型 大 势 ,积 极 谋 划 战 略 布局,不断拓展服务面向,完成在昌平办学以来最大规模的学院结构和学科专业调整优化,4 个学科进入国家 A 类行列,形成了覆盖油气行业全产业链的平台布局。学校依托牵头的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强化有组织科研和集成攻关,以 10 年来 33 项国家科技奖的重 磅 成 果 亮 出 科 研 硬 实 力 。学校长期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以“石大学者”计划等人才人事制度改革为抓手,释放出攀登一流的强劲动能,十年间新增 4 名自主培养的两院院士。学校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在与企业、地方的互联互动,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互鉴互通中,构筑起开放办学新格局。学校坚决扛起发展西部优质高等教育使命责任,扎根新疆建设发展克拉玛依校区,趟出了一条在祖国边疆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新路。

回 望 70 年 的 办 学 历 程 ,一次次攻坚突破,一次次创新超越,一次次涅槃重生,在历史长河里沉淀下来的是我们赓续传承的精神密码——“实事 求 是 ,艰 苦 奋 斗 ,爱 国 奉献 ,开 拓 创 新 ”的 中 石 大 精神,这种信念熔铸在一代代中石大人的血液里,是我们披荆斩棘、接续奋斗、行稳致远的最大底气和强大动力。

70 年来,一代代中石大人在躬耕不辍中坚守立德树人初 心 。 从 重 视“ 三 结 合 ”,到率先设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再到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从文艺、体育“两枝花 ”,到打造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大教育体系,再到设立未来技术学院,实行书院制改革,学校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大学的生命线。这片成长沃土上,走出了以吴仪为代表的国家党政领导干部,培养了一大批石油石化等行业的卓越企业家,涌现出以“人民楷模”王启民、“最美奋斗者”秦文 贵 为 代 表 的 英 模 人 物 ,58位两院院士曾在这里学习或工作,成就了“石油人才的摇篮”之美誉。

70 年来,一代代中石大人在勇攀高峰中坚守科技报国理想。从解决大庆含蜡原油集输问题的水套加热炉井场加热保温装置,到钻出中国第一口超短半径径向水平井的钻头;从主持我国第一个新能源国家攻关计划项目,到创办我国第一家地质学领域国际性学术组织;从挺进深海到攀登“ 地 下 珠 峰 ”;从 绿 色 化 工到尖端材料研发,在石油石化工业发展和能源革命的每一个重要领域和关键技术中,中石大人从未缺席。

70 年来,一代代中石大人在顶天立地中坚守服务国家追求。从历次石油大会战,到所有大型油田的发现、开发、建 设 ;从 中 国 石 油“ 走 出 去 ”的 海 外 战 场 ,到 “ 西 部 大 开发”战略实施的边陲一线;从乡村振兴和疫情防控的前沿阵 地 ,到 建 党 百 年 、国 庆 大典、双奥赛事的盛会现场;从服务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双碳 ”目标 ,到“一带一路 ”建设、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一代代中石大人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凡业绩,在自觉肩负历史使命中实现了人生价值,为母校增光添彩。

此时此刻,我们深切怀念每一位为创业立校呕心沥血的先贤前辈,诚意致敬各个时期为学校改革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老领导、老同志,他们倾毕生之力奠定了学校 70 年的基业 ,铸就了学校 70 年的丰碑。我们由衷礼赞每一位为学校发展勠力同心、无私奉献的中石大校友和师生员工,他们用无悔的青春续写学校70 年的辉煌。

与此同时,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上级单位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各方的鼎力支持和关心帮助。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教育部和国家各部委,向北京市和昌平区、山东省和东营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克拉玛依市等地方政府,向中国石油 、中 国 石 化 、中 国 海 油 、国家管网、延长石油等给予学校发展倾力支持的合作单位,以及兄弟高校和社会各界,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朋友们!党的二十大对教育强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提出更高要求。

“双碳”目标下,保障能源安全、端牢能源饭碗的任务异常艰巨,加快能源绿色低碳智能发展势在必行。当前,学校正在奋力开启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教育部和五大能源企业在学校办学 70 周年的新起点上共建中国石油大学,为我们带来重大发展机遇,我们要以新一轮共建为契机,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凝心聚力、乘势而上,赓续红色基因,坚定卓越追求,彰显特色优势,交出“ 教 育 强 国 、中 石 大 何 为 ”的高质量答卷。

奋 进 新 征 程 ,要 心 有 大我,赓续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胸怀“国之大者”,加强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 ,坚 持 三 全 育 人 、五 育 并举,传承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 神 ,打 造 具 有“ 家 国 情 、石油味”的大思政课,努力培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学术精英和行业栋梁。

奋 进 新 征 程 ,要 自 信 自立,坚定卓越追求。以国家能源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支撑能源领域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为目标,以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为动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努力成为能源领域人才培养方向的重要引领者,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者,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普融通的先行示范者,切实担当起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的光荣使命。

奋 进 新 征 程 ,要 开 放 包容,彰显特色优势。加快学校开放办学进程,更加突出在服务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中的贡献,更加强化在服务首都、新疆高质量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方面的作用,更好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改革突破赢得战略主动,拓展发展格局,探索形成世界一流行业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中国模式。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2020年和 2023 校庆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给学校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和中亚留学生回信,这是对学校办学追求、成效与贡献的充分肯定和极大褒奖,是全体中石大人的无上光荣,也激发起我们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全体师生员工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传承能源报国的信念与梦想,续写百年的荣耀与辉煌。

最后,在这个寓意丰收和团圆的日子,祝愿大家节日快乐、幸福安康!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