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与材料学院自 2018年 11月成立以来,坚持“强优拓新、发展特色、交叉融合、争创一流”的建设思路,响应国家号召,服务“双碳”战略,取得了系列成果。12 月 1 日,学院成立五周年学科建设发展研讨会召开,总结发展成就,明晰未来方向。
发展历程
1998年“腐蚀与防护”本科专业招生
2000年“腐蚀与防护”变更为“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8年新能源研究中心成立
2011年新能源研究院成立
2012年获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材料学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2018年新能源与材料学院成立
2019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招生
202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1年“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招生,储能科学与工程系成立
2022年作为牵头学院获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学科建设
师资队伍
学院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发展潜力大。现有教职工 66 人,其中教研岗 53 人,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23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 15 人,储能科学与工程系 15人;实验岗5人,思政岗4人,管理岗3人。
学院打好“引才、留才、育才、用才”组合拳,组建科研团队,健全创新团队管理办法,全力打造高素质、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校级及以上各类人才 28 人,占专任教师的53%。
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 人
国家级人才6 人次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 人
北京市科技新星4 人
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1 人
科学研究
学院坚持强优拓新,争创一流,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氢能、储能与新材料实施开展有组织科研。坚持迎难而上,勇攀高峰,按照“搭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凝聚大团队、取得大成果、作出大贡献”的思路,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科研水平。
发表SCI论文453 篇,其中包括Science 1 篇,高被引论文15 篇
以学校为第一完成单位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15 项,授权专利130 件
学院教师参与和制定能源行业相关标准10 项,出版教材/专著13 部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打造国家级和省部级一流专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均实施本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42 人进入培育阶段,13 人进入培养阶段;构建院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4 处,其中思政实践基地 2 处;入选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完善“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育人项目 20项。
构建教师教学发展体系。省部级名师 1名,省部级优质课 1 门,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1 项,校级各类名师 18人次,校级课程获奖 18门次。
强化创新创业育人。连续 2年获互联网+全国总决赛金奖,连续2年获创新创业类十佳大学生,获6项挑战杯全国总决赛铜奖,1人获2022年王涛英才奖学金。
开展专业特色社会实践。结合学科专业特色,重点组织开展“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赋能新能源产业发展”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弘扬绿色发展理念,1 支团队获评全国优秀社会实践成果TOP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