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有“贵”子!心疼也骄傲!

    期次:第2期    阅读:407   






五岁失去父亲,母亲改嫁,曾经食不果腹、衣衫褴褛,他早早懂事、早早独立。这一路他勤奋坚强,为自己插上了飞出大山的翅膀,如今他成绩优异,直博中石大,转身伸出援手温暖他人。他是“十佳十强”大学生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勘查工程大四学生金世贵。今天让我们走近他的励志故事。

生如逆旅 一苇以航

2002年,贵州省一处偏远山村的农户家里,一个男娃娃呱呱坠地,他就是金世贵。这里群山环绕,风景虽然秀美,却也是一眼看得见的贫苦。

雪上加霜的是,五岁那年,他的父亲触电身亡,半年后母亲改嫁他人。自此很长时间,他无依无靠,靠着街坊邻居的偶尔接济,过上了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流浪日子。

直到六岁时,生活同样窘迫,住着四处透风的土坯房的舅舅一家,收养了孤苦无依的他。金世贵说:“舅舅家人口本身就多,沉重的生活负担压得人喘不过来气。我的到来让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很多时候不敢想明天还能不能有饭吃。”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金世贵也不例外。他小学便学会了做饭,年幼的他在家人忙碌的时候就承担起全家人的三餐。小学时,他开始捡拾废品,通过出售废品赚取微薄收入。后来舅舅家在镇上开起了小饭馆,他时常早上五六点就起床去帮忙,以此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高中起,金世贵就不再向家里要生活费了,学杂费和生活费都是通过自己兼职和爱心人士资助来解决。

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生活虽然艰难,但他从未放弃自己,坚毅地向前奔跑,矢志求学。舅舅的家庭条件虽然贫苦,但他们一直全力支持金世贵的学业。金世贵知道,这是舅舅舅妈给他的无声的爱。

小学时,学校离家很远,要走 40 分钟的山路。几岁的小金世贵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要起床,独自一人背着书包,从山上走羊肠小道下山赶往学校。冬天,手上总会生出许多冻疮。下午放学也总是饿着肚子急匆匆往家赶,遇到暴雨天气,山路难行,很多时候到家已经是黑天。小学金世贵去学校的小路初中时,金世贵更加发愤图强,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说:“我知道只有读书才是我唯一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改变我的命运。” 知识与智慧的光明,透过深深的雾霭,照亮了少年金世贵的心。

在中考模拟考试中,金世贵取得了全市第一的成绩。但是跟别的孩子比,他身上的担子远不止学习。为了腾出更多时间帮助家里,他通常早晨四五点就起床背书,尽快完成作业。他说:“每到周五放假,我都会尽快赶回家,当天晚上完成所有的作业,这样我就能在周末有更多的时间帮忙做家务。” 长时间的压力使他的性格变得内向,显得沉默寡言,班主任和同学们给予他更多的关心和关注。晚自习放学后舅妈在保温锅里给他留的热乎饭菜,也总是温暖着他。

高中的生活,是全力以赴的拼搏,是夜以继日的努力。三年的时间,金世贵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他拿到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录取通知书,成为了家人的骄傲,村里的骄傲。

克己奉献 以俭修身

回不去的是童年,忘不掉的是记忆。金世贵一路上收到了太多太多的关爱,他总是记得:小学时学校的免费营养餐、下晚自习后家里留给他的热乎饭菜、冬日里看到他衣衫单薄,班主任带他去商场买的人生第一件羽绒服、班里女同学合资给他买的棉袄……这些点点滴滴,像阳光一样洒下,温暖着他。

来到大学后,金世贵持续提升自己的 知 识 储 备 和 专 业 技 能 ,本 科 绩 点4.10,专业学科优良率 100%。在校期间,他获得了多项荣誉,包括市级荣誉 3项、校级荣誉 20 项,还获得了中石油奖学金、小米特等奖学金,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他说:“我不想让自己停下来,我想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力争向上。”

大二学年,他入选学院“石英计划”,跟随导师进行科研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最终凭借优异成 绩 直 博 中 石 大 。 他 说 :“ 学 校 、老师、同学都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我热爱地质,热爱石油,所以在有机会保研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我热爱的中石大。”

怀揣对所有人的感激,他积极投身公益活动中,加入地球科学学院蒲公英青年志愿者协会,参加支教、疫情防控、植树、垃圾分类、水质监测、文化宣传等志愿活动。他组织“红色筑梦”“心系乡间花朵,筑梦云端未来”支教活动,参与云南南华支教,累计给 300 多名学生上课,线上授课时长110小时。

“幸福不在于生活是完美的,而在于你能尽力地拥抱自己所看到的美好与阳光,心怀梦想,奋力飞翔。”这是金世贵写给乌龙乡小学留守儿童信中的话。他给 18 名小朋友撰写了 33 封书信,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传递“知识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他还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累计献血3次,总献血量达到了 1200 毫升;担任学院朋辈辅导员,通过 “学霸讲堂”等活动累计为 100 余名同学进行学科辅导。

“我能做的不多,但是总想为别人做点什么。”

无助的时候,是舅舅一家、政府和众多爱心人士为金世贵带去希望。金世贵说:“我可能少了父母的爱,却有了更多人的爱。感谢生命中默默为我撑伞的人。有朝一日,我也希望成为他们的撑伞人。”

文/本报特约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