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作为能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既有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教育功能,又兼具立足能源行业办学的服务面向,在积 极 服 务 、主 动 融 入“ 一 带 一 路 ”建设,促进能源教育国际合作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学校较早参与服务资源国的本土化人才培养,特别是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能源企业创新合作模式,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收到回信的中亚留学生群体就是“一带一路”教育合作共赢的真实写照。特别是过去一年,学校以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坚持推进开放办学,围绕“一带一路”和清洁低碳能源发展两大领域,优化全球合作网络布局,加大国际合作交流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度,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我们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搭建新平台,开辟新通道,积极探索教育合作交流的新方式新途径,加强高校间的友好往来,共享人才培养经验,共筑人文互通桥梁,建立合作共赢的有效机制,为促进国际关系发展、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作出新贡献。借此机会,我就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教育强国建设谈三点意见。
一 是 坚 持 互 利 共 赢 ,深 化 教 育合作。要加强与大国、周边国家、发展 中 国 家 及 国 际 组 织 的 务 实 合 作 ,形 成 重 点 推 进 、合 作 共 赢 的 教 育 对外开放局面。要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 促 进“ 双 一 流 ”建 设 ,全 面 提 高 人才 自 主 培 养 质 量 ,着 力 造 就 拔 尖 创新人才。要大力培养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专业知识的国际化人才,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带 一 路 ”等 对 外 急 需 的 懂 外 语 的 各类 技 术 和 管 理 人 才 。 要 做 强“ 留 学中国”品牌,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留学教育,吸引世界杰出青年来华学习。
二 是 坚 持 产 教 融 合 ,引 领 事 业发 展 。 要 强 化 教 育 链 和 人 才 链 、产业 链 、创 新 链 的 有 机 衔 接 和 融 合 发展 ,建 立 高 校 、科 研 机 构 、企 业 深 度融 合 的 产 学 研 用 合 作 机 制 ,通 过 建设 高 水 平 学 科 创 新 引 智 基 地 、国 际联 合 实 验 室 等 ,深 入 开 展 跨 学 科 交叉 融 合 和 跨 领 域 、跨 国 界 的 学 术 交流和科研合作,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引 领 产 业 发 展 与 变 革 ,坚 持 以 数字 化 赋 能 国 际 化 ,以 国 际 化 助 推 数字 化 ,不 断 提 升 教 育 自 身 发 展 的 能力 和 服 务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水 平 ,不断促进各国经济繁荣、科技进步、民生福祉。
三 是 坚 持 互 学 互 鉴 ,促 进 民 心相 通 。 要 践 行 全 球 文 明 倡 议 ,赓 续传 统 友 谊 ,拓 展 青 年 交 流 、志 愿 服务 、文 化 体 验 、创 新 创 业 等 活 动 途径 ,加 强 国 际 理 解 教 育 和 跨 文 化 沟通 教 育 ,持 续 打 造 以 名 校 名 师 为 特色 的 优 质 国 际 暑 期 学 校 ,为 教 师 和学 生 提 供 相 互 学 习 、交 流 互 鉴 的 平台和机会,让教育为民心相通助力,厚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民意基础 ,携 手 共 筑 各 国 人 民 世 代 友 好 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