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 年,中石大科摩罗籍来华留学生哈森的作品“感时代召唤,讲中国故事,传油子新声”在北京高校“中国故事听我说”中外学生讲述新时代中国故事活动中荣获金名片奖。在作品中,哈森饱含深情地讲述了自己在中石大学习期间了解到的铁人王进喜的故事,阐述了自己对铁人精神、石油精神的理解,表达了作为一名石油学子,要坚定地为国家石油工业发展和搭建中非友谊桥梁贡献力量的决心。
接受采访时,哈森说:“我的梦想是讲好石油故事,向世界展示我们学校培养的国际人才的风采。通过努力,我希望未来能够在油气领域,为促进国际能源合作和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能在国际舞台上讲述我的学习和成长经历,我感到无比自豪和激动。这不仅是对我个人成就的认可,还是对我的家乡科摩罗 ,以及我在中国这片热土上所获得经验和知识的最大的肯定。”
若贺曼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土库曼斯坦籍留学生,也是 2023 年致信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中亚留学生之一。来中国之前,若贺曼不懂汉语,“只听说过孔子、成龙,还有长城、兵马俑、中国茶”。到中国后,他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自己开始不断钻研。汉语预科、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企业管理硕士……一路走来,若贺曼在中国已经生活了 14年,他也从 16岁的少年变成新生眼中的“过来人”。因为中文过硬且熟悉学校管理体系,若贺曼还承担了部分学生管理工作。走在校园里,不时有熟人和他打招呼。
“这里的留学生基本都认识我。”2023年,若贺曼在服贸会上分享了自己的留学生活感悟,讲述了他对中国近年来发展变化的思考。
感时代召唤,讲中国故事,传油子新声
我叫哈森,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来自印度洋上的非洲国家科摩罗。六年前,我带着一个石油梦,发展梦,来到离家千里之外的中国求学。
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做好民心相通的使者,也开始思考,作为一名石油学子,我要怎样讲好我们石油人的中国故事。
提到我们石油人,就不能不说石油精神。“铁人”长眠,精神永存。1960 年春,发现大庆油田的喜讯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随即在大庆展开。王进喜从西北的玉门油田率领 1205 钻井队赶来,加入了石油大会战。一到大庆,呈现在王进喜面前的是许多难以想像的困难: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和住都成问题。但王进喜和他的同事下定决心:有天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钻机到了,吊车不够用,几十吨的设备怎么从车上卸下来?王进喜说:“咱们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运到井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用滚杠加撬杠,靠双手和肩膀,奋战 3 天 3 夜,38 米高、22 吨重的井架迎着寒风矗立荒原。这就是会战史上著名的“人拉肩扛运钻机”。
在那些日子里,王进喜身患重病也顾不上去医院,几百斤重的钻杆砸伤了他的腿,他拄着双拐继续指挥。一天,突然出现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却搅拌不开,王进喜就甩掉拐杖,奋不顾身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井喷终于被制服,可是王进喜累得站不起来了。王铁人为发展石油事业日夜操劳,终致身心交瘁,积劳成疾,于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仅47岁。
作为一名石油工程专业的来华留学生,我曾有幸去过王进喜奋战过的地方——大庆。当时,我作为获奖学生代表参加了在东北石油大学举办的第十二届王涛英才奖学金颁奖典礼,参观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和大庆油田。在凛冽的寒风中,我站在大庆油田的井架旁,穿着厚厚的羽绒服,依然被冻得有些瑟缩,不一会儿,睫毛和眉毛上就结了冰霜。难以想象,当年的石油工人是如何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排除万难找石油的。在油田上,我们中外石油学子与石油工人共唱《我为祖国献石油》,那一刻,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我们都找到了一份石油人的共鸣。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在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中石大学子到边疆基层工作的选择。我们新时代的青年要识大势、顾大局,不求易、不避难,懂得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
作为一名石油学子,我也要为我们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贡献力量。科摩罗石油工业蕴含着无限潜力,等待我们的勘探和开发。中国的石油开采技术先进多样,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索。位卑未敢忘忧国,我愿为科摩罗之崛起而读书!为搭建中非友谊桥梁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