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不畏艰险,用行动诠释科研工作者的担当;她循循善诱,助力百余名研究生找寻人生方向;她爱国爱家,致力于为祖国献石油、为党育英才。她就是非常规油气科学技术研究院教师郭继香。
油稠人不愁,困难也低头
稠油有多稠?装在烧杯里倒不出来。稠油有多黏?粘在油管上得用刀片刮。面对超深稠油开采的世界性技术难题,郭继香选择逆水行舟,从书声琅琅、窗明几净的教室来到烈日炎炎、风沙肆虐的井架。油田工人看到来的是位女老师,都很惊讶,也有些质疑。
“女老师能吃得了这份苦吗?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这些话飘到郭继香耳朵中,她暗下决心,决不能向困难低头。“大学老师不仅能讲理论,还能解决实际技术难题。我们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于是郭继香和学生们开始了在沙漠中的坚守。为了得到第一手准确的数据,她带领学生 24 小时轮班守在油井旁记录。寒冬的气温低至-30℃,到了酷暑又高达 40℃,他们就这样硬生生受住了“冰火两重天”的考验。
油 田 现 场 有 数 不 清 的 飞虫,有的虫子会钻进人的耳朵及皮肤里,郭继香摸索出了“防虫”妙招:穿上厚厚的防护服,用卫生纸堵上耳朵。她们居住的“四角地”环境十分简陋,房间里蟑螂遍地爬,她从最初的害怕,到之后的淡定从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油田现场试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郭继香总是把最危险的工作留给自己。一次药剂运输途中,运药车为躲避油罐车跌入 3米多深的沟里,17桶油溶药剂散落一地。而事故发生地附近有一个加油站,一旦发生爆炸,火势波及到加油站,后果将 不 堪 设 想 ! 郭 继 香 用 尽 全力,从运药车前挡风玻璃处钻出来,迅速让司机切断电瓶电源,紧急联系吊车,把药剂安全运到井场,尽可能避免了损失。等她处理好所有事情,才发现自己的头已被撞破,头发上的血迹早就干了。清理伤口时,她却暗自庆幸:“幸亏没让学生们坐在药剂车上,不然他们要吓坏了。”正是这种韧劲、拼劲,让郭继香获得了企业的认可和合作方的尊重。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郭继香带领团队十年如一日深耕超稠油提高采收率技术,一年中有近半年都在油田一线驻扎。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带领课题组解决了超深稠油开采的世界性技术难题,为我国深井、超深井稠油高效降黏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对世界稠油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教书育人,是最大的幸福
郭继香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对学生嘘寒问暖,呵护备至。她认为,教书育人是最大的幸福,一定要有“三心”,即“爱心”“关心”“责任心”。上课时,她采用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法,将枯燥原理用浅显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出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并解决问题。她承担过“水处理剂化学”的课程教学,尽管教案只用一次,但她查阅了大量资料,准备了半年多,写出了近 20万字的讲稿。下课了,郭继香就走到学生中间,和他们聊天,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她还喜欢让学生以无记名形式写个纸条,谈谈自己的想法。有同学这样写道:“您是我接触的最好的老师,我喜欢听您的课,并非常愿意和您交朋友。”
在学生们看来,郭继香是温暖执着,骨子里特别潇洒、纯真 的 一 个 人 。 对 于 缺 课 的 同学,她总要了解缺勤原因。有次上课点名,点到某个名字时,有同学说:“他铁定不来。”郭继香了解后发现,该学生已有 12门课未通过,其他课基本都是缺课状态。于是她专门到宿舍和他谈心交流,该同学深受感动,顺利通过了这门课的考核。还有一次,郭继香在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期间,发现有同学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她便常常关心他,从他感兴趣的“车模”着手,激发他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这个同学也以优良成绩完成了毕业设计。
对生病的学生,郭继香更是关爱有加,买药、联系医生,甚至自己做饭亲自送到宿舍。有次郭继香听说小易同学视力不好,就主动询问。根据小易的描述,郭继香强烈建议他去医院检查。小易检查后才发现得了脑瘤,便抓紧时间到大医院 进 行 了 切 除 手 术 。 住 院 期间,郭继香到医院去看望,并给予资助。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可爱点。”谈及自己的学生,郭继香十分自豪。她了解每一名学生的生活,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因此,她也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妈妈”。
我为祖国献石油
郭继香非常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是吃过苦的,现场这点苦算不上什么。”但谈到学生在现场的表现时,郭继香哽咽了。“这些 孩 子 在 家 里 都 是 父 母 的 宝贝,看到他们和我一起吃苦很舍不得。但从事科学研究,尤其是选择了石油行业,就要有吃苦的品质和战胜困难的能力和勇气。”
她常对学生说:“我们走出校门代表的是学校,走出国门代表的是中国。”她带领的实验室,每个学生的座位上都插着国旗,时刻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一年中秋节,她带学生在塔河油田现场实验,皓月当空、沙丘绵延,她组织大家在井场高唱《我为祖国献石油》,歌声响彻井场。她就是这样将枯燥的井场变成了思想教育的实践阵地。
从教三十余载,郭继香培养了百余名研究生,其中多人获国家奖学金和“优秀研究生”称 号 。 她 带 领 的 团 队 被 评 为“十佳集体”“爱油导学团队”,培 养 的 学 生 得 到 企 业 高 度 评价,其中约 40% 的学生选择留在祖国西部发光发热。
文/本报特约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