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卫平,外语系教授
戴卫平老师出身教育世家,父亲在“反右”期间被打成“右派”,从大学被发配到边远地区劳动改造。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样的出身和家世带给他的只有巨大的精神压力。在那个年代,入党、参军、上大学都只能是他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从1974年高中毕业下乡当知青,到1976年被抽调回城到建筑公司当工人,在知识和文化沉寂的年代,埋头读书成了戴老师收工后最大的享受。“那时候读书学习的条件根本谈不上,环境像是在逼人消沉下去。就像被人推到了枯井里,然后靠着理想信念这根细绳,再一点一点爬上来。当时,多学点知识是支撑我坚持下去的惟一力量。”这样的积累,让他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把握住了上大学的机会。
改革开放让戴卫平老师在“文革”中受压抑的能量爆发出来。从吉林大学研究生到大连理工大学的副教授,从英国Essex大学语言学系硕士到今天我校外语系的教授,30年间,戴老师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转换,但对知识的渴求从未停止过。正是这样一种孜孜不倦的摄取,促使他晋升副教授之后还到英国留学,几十年来保持着“恒温”的学习状态,要求自己无论怎样忙都要保证每天4个小时的读书写作时间。
30年沧桑巨变,他收获最多的是接触了多元的文化。他说:“封闭的单一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开放让中国的眼光变得辽远而深邃。”
文/学生记者 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