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第十七个国际档案日来临之际,中石大举办“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传承之舟”思享汇暨“档案中的育人故事”——校史珍档微展览开展仪式。活动中,三位教师缅怀了为中国石油高等教育事业和石油石化行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大先生”:时铭显、冯增昭、刘希圣,讲述了他们立德树人、能源报国的育人故事,传承弘扬他们毕其一生诠释的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
时 铭 显 院 士 是 学 校 化 机 专 业 的开 拓 者 和 奠 基 人 ,他 带 领 团 队 在 高压 天 然 气 除 尘 、炼 油 厂 催 化 裂 化 高温旋风分离等专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 成 果 ,获 得 了 多 项 国 家 级 奖 励 。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成就是他靠安装着心脏起搏器的衰弱身体 ,默 默 创 造 出 的 。 作 为 学 校 化 工过 程 机 械 专 业 的 本 、硕 、博 毕 业 生 ,时铭显院士矢志勤攀、刻苦钻研、勇于 创 新 、无 私 奉 献 的 精 神 始 终 是 我求学路上的支柱。
1975 年,因石油工业部组织川气东输的需要,时铭显开始从事气固分离技术研究。当时国内天然气输气干线中的除尘设备存在效率低、易磨穿等问题,难以适应大气量高压输气管线的要求,急需研制出高效的分离设备。时铭显带着几位青年教师,在成都郊外的赖家坡输气站安营扎寨,开始了长达 4 年的野外实验,成功研制了新型导叶式旋风子多管干式除尘器,适用于天然气输气干线除尘,为后续气固分离装备的进一步优化奠定了基础。
此 后 十 余 年 ,我 国 的 气 固 除 尘分 离 技 术 实 现 了 从 无 到 有 、从 落 后到领先的飞跃性突破。然而时铭显并 不 满 足 于 此 。 当 时 ,国 内 大 多 数炼厂中起到龙头作用的催化裂化装置反应器内催化剂的损耗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国外的习惯做法是改 进 旋 风 分 离 器 结 构 来 改 善 其 性能 ,但 在 高 温 高 浓 度 要 求 结 构 越 简单 越 好 的 前 提 下 ,提 高 其 性 能 是 个大难题。时铭显在钻研旋风分离器内 流 场 规 律 的 基 础 上 ,明 确 提 出 旋风 分 离 器 内 存 在 的 关 键 问 题 ,带 领团 队 首 创 了“ 旋 风 分 离 器 结 构 尺 寸分 类 优 化 组 合 设 计 方 法 ”。 他 的 研究思路对我科研思维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此 外 ,时 铭 显 尤 其 注 重 人 才 培养。他一生奉献于祖国的教育事业,虚怀若谷,谦诚待人,对学生和青年教师关怀备至。他用个人薪酬设立“育英奖学金”,支持优秀的中石大学子早日成才。他秉承“高等工程教育必 须 回 归 工 程 和 实 践 ”的 理 念 ,在1988 年与无锡市石油化工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工业尺寸规模的化学工程试验平台,并一直沿用至今。他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在实践中不断体会。
以时铭显院士为代表的前辈们的精神也为我现在开展课堂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课程思政素材。我负责教授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化工原理课程,很多学生对“化工”存在惧怕心理,为此我在绪论部分就引入了时铭显院士的事迹,告诫学生课程中所涉及的三传一反理论就是指导高效分离装备开发的重要理论基础,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还引入钱家麟教授在建国初期成品油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设计出简易炼油装置的故事,使学生明白工程设备的好坏会对产品产生重要影响。在塔设备章节,引入沈复教授首创的“塔板适宜区域概念和方法”,进而培养学生学有所用、可堪大用的能源报国使命感。
在今后的教学和科研中,我也将努力做好传承,将老一辈教师科教报国的卓越贡献、为学为师的深厚情怀和立德树人的高尚品格传递下去,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推动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