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留学生到外籍教师,他们一次又一次选择了中国!

    期次:第30期    阅读:284   




来自不同的国家,说着不同的语言,承载着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然而,他们共同选择了留学中国,选择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毕业后都留在中国成为外籍教师,成为中国教育强国建设的特殊力量。从留学生到外籍教师,他们的故事是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生动写照,也是中石大国际化战略实施的缩影。

来自土库曼斯坦的若贺曼,16岁便开始了与中国的美丽邂逅。他先后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完成了汉语预科、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业,毕业后留校在国际教育学院从事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最初,若贺曼对中文一窍不通,甚至在面对购买杯子这样的日常小事时,也因语言障碍而感到困扰。然而,正是这样的挑战激发了他学习中文的热情。在华留学期间,若贺曼不仅深入学习了中国的专业知识和文化,还积极参与各类中外交流活动。他感谢中国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他提供了如此广阔的平台和机会。在这里,他见证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发展,也见证了土库曼斯坦与中国关系的日益紧密。不时有朋友问他:“你辛苦攻读博士学位,之后没有选择从事专业理论研究工作,你觉得自己是否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若贺曼说:“习近平主席在给我们中亚留学生的回信中,希望我们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作出我们的贡献。我认为,来华留学教育正处于蓬勃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也正需要我这样的外籍青年人才投身其中。我深深热爱理论研究,现在的职业只会帮助我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进行紧密结合,更大地激发我的理论研究热情。不论做什么工作,我都怀着一份初心,希望有更多来华留学生能享受中国的高质量教育,能成长为友谊使者和合作桥梁!”

来自俄罗斯的安丽娜怀着对中国的深切向往来到中石大攻读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2019年,她顺利完成学业获得博士学位,并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哈尔滨工程大学引进,直聘为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在中石大的求学经历是安丽娜内心最温暖的记忆。她表示:“老师们待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留学生如家人般亲切,他们的无私奉献让我感到归属与温暖。”她的导师王震教授教会安丽娜踏实、严谨地对待科研工作,遇到困难不急不躁,循序渐进地解决每一个问题。在中石大学习期间,安丽娜多次受邀参加了中国顶尖学术机构高层次研讨会。在拓展自身学术视野的同时,她还积极促成了多项中俄学术科研合作,与俄罗斯多所企业和科研机构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在交流合作中,她深切体会到学术无国界的真谛,为中国良好的学术科研环境点赞,也更加坚定了留在中国投身教学科研事业的信念。安丽娜目前已经获得了在中国的永久居留权。她在永居证上登记的中文名是“王思恩”,她表示,对于中国、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她永远心怀感恩。

加汉来自土库曼斯坦,2016年至2018年在中石大攻读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兰州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从事留学生管理和汉语教学工作至今。她的求学和工作经历充满了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追求。在中石大留学期间,加汉不仅努力学习中文和专业知识,还积极参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她长于书法,曾在“东方杯”全球外国人汉字书法大赛中获得二等奖。通过学习和实践,她逐渐掌握了中文的精髓、感受到了中文的魅力。毕业后,加汉努力考取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国际中文教师证书,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向留学生讲授汉语和中国概况课程,给同学们传授中文和中国文化。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可以学到中文知识,还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行走丝路、启智润心”的精神内涵,成为了中土文化交流的使者与桥梁。

培养更多兼具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外籍青年人才,中石大一直在路上。

文/徐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