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期次:第830期    阅读:1142   


近日,我校召开后勤工作系列座谈会,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


□陈大恩
1999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从那时起,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逐步铺开。
  9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仅较好地支撑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也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之路,出现了各种后勤管理模式和符合学校特点的改革思路,高校后勤社会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也存在着很不平衡的现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一些高校推进缓慢;学校管理队伍对后勤的发展与改革思路不够清晰;学校后勤工作在运行机制、管理手段和方法、人员素质等方面还有一些与后勤社会化改革不相适应之处;另一方面,学校后勤社会化市场环境在许多地方还不具备条件。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需要我们高校管理工作者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认识。下面,围绕高校后勤改革、发展,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1.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与中国的改革一样,稳定是大前提,发展是硬道理。尤其是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初,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稳定是大前提。稳定最主要的是人的稳定,尤其是人心的稳定。后勤社会化改革,不可避免地会触动部分人的既得利益,打破原有的人事和利益分配格局。因此,要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必须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保证大多数人的既得利益不受伤害,有了相对安定的环境才能谈到改革和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惟有发展,后勤公司才能壮大。后勤公司的经济发展,一靠充分挖掘校内市场,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内容;二靠积极向外拓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等、靠、要是计划经济的标本,开拓、创新、进取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稳定是为了发展,发展是为了提高效益,效益提高了,才能达到新的稳定。后勤公司的运作,既要保持相对稳定,又要保证绝对发展。没有稳定的局面,谈发展是一句空话;没有发展的前景,最终会挫伤所有人的积极性,引起更大的不稳定。
  2.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两个效益统一的原则。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必须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在学校这个市场站住脚,获得学校和师生的信任,从而获得更佳的经济效益。
  3.甲方与乙方的关系。
  就后勤社会化改革来看,甲、乙方关系有几种模式。一是固定的甲、乙方模式,即由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充当固定的甲方,乙方为后勤集团;二是多个甲方一个乙方模式,即后勤公司为谁服务,谁就是甲方;三是一个甲方多个乙方模式,即后勤管理处为甲方,谁为学校提供服务谁即为乙方。甲乙方关系首先是扶持与被扶持的关系,这种扶持在社会化改革方案中,源于后勤公司承担着学校最具体、最繁重的服务保障性工作,客观上需要帮助和扶持;其次是服务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的本质特征是自愿、公平、有偿,甲方人为的克扣和乙方无理争要都是不符合契约精神的;再次是监督、管理关系,甲方对乙方的服务内容及质量实施监督。
  4.重点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关系。
  后勤改革涉及高校后勤工作的方方面面,在推进改革中,应统筹考虑,突出重点。学生食堂和公寓更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最易引发不稳定问题,在全面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应重点抓好这两方面工作,解决了这两个重点问题,就解决了高校和政府的一个后顾之忧。对于高校而言,这两个重点问题通常也是难点问题,但只是一味地采取保守不变的办法来维持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改革才是实现稳定的根本途径。要通过改革,加快硬件建设,完善软件管理,切实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不稳定因素。近年来,改革先进高校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只要认真学习、借鉴,精心操作,就一定能够成功,也完全可以避免改革过程中的不稳定问题。
  二、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强化四个认识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这就要求高校后勤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学校发展这一主题,在认真做好总体规划和设计的基础上,以建设和谐校园和节约型校园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四个认识。
  1.必须充分认识社会化是一个过程,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度认识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固有的规律,都要经过必要的阶段,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也一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复杂工作,它关系到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包括后勤职工的切身利益。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各个方面的关系和矛盾,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和推进,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好大喜功,努力使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持续深入健康发展。
  2.必须在做好学校总体规划,尤其是后勤保障和服务体系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施。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仍不能适应当今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和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全国而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远未完成,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后勤工作的问题,是社会化改革不全面、不深入、不配套的问题,是改革中的问题,而不是改革的方向问题。如果停滞不前,不但会使已有的矛盾进一步突出,还有可能退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我们应充分认识当前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做好学校总体规划,尤其是后勤保障和服务体系规划的基础上,继续下大力气不断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并使改革保持与规划的同步发展和相互适应。
  3.必须坚持育人为本,以建设和谐校园和节约型校园为前提,做好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大学要把学生看成是学校的生存之本,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推动学校各项改革的动力之本,由此确定学生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和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功能。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建设和谐校园和节约型校园是该内容一个方面的任务。由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就有了方向指引和行为准则。
  4.必须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开展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
  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但实现途径可以不同,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简便有效的方法。要坚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改革路径和实施办法,不搞“一刀切”。同时,改革的进行也要讲究策略,应该通过与优质企业的合作,整合资源,借助优质资源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国家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已经明确。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循序渐进,高校后勤的改革与发展一定能不断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