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月 26 日,第十五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总决赛举办,来自全国石油院校的优秀青年学子齐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以智慧为刃、以创新为甲,在思维碰撞、同台竞技中实现个人成长。从构思方案到沉着应战,赛前幕后这些逐梦青年有哪些动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探秘!
合作创新是成功的基石
方案设计类(综合组)“卓越杯”获奖团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百京不by队”成员包括刘悦、李芷琦、陈星、付广涛,均为研究生二年级学生。他们坚信合作创新是成功的基石。队长刘悦形象地将团队比作精密仪器,每个成员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齿轮,唯有精准咬合、协同发力,方能迸发强大动能。从校赛初露锋芒,到区域赛崭露头角,再到全国总决赛突破重围,这支年轻的队伍与 26支劲旅激烈角逐,凭借各环节的精妙配合与作品中的创新亮点,最终捧得大赛最高荣誉“卓越杯”。李芷琦用“星火燎原”形容团队的点滴创意最终汇成突破性的方案。备赛期间,他们一起头脑风暴,一起熬夜调试,收获成果的同时,也锻造了深厚的默契。回想起攻坚的日夜,陈星充满感激,他认为,彼此灵感的碰撞与永不言弃的精神就是夺冠的“终极密码”。付广涛特别提到,比赛中最难忘的其实是成员们互相加油打气的场景。这段充满汗水与欢笑的历程,将成为他们青春岁月里最耀眼的勋章。团队成员用实际行动证明,当智慧与团结相遇,年轻的梦想终将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真正的“宝藏”并非结果本身
方案设计类(油气藏工程单项组)全国一等奖获奖队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底寻宝小分队”,由博士生贾明巍和硕士生冼银燕组成。面对激烈的竞争,他们深知唯有趋于完美的技术方案才能脱颖而出。海上凝析气藏开发难度极大,需要考虑很多复杂机理,每一次模拟结果的偏差都如在迷雾中寻宝般令人焦虑。但团队从不轻言放弃,而是不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初获赛题时的束手无措,到反复优化方案时的摸爬滚打,再到运用先进理念和前沿技术实现一次次关键性突破时的豁然开朗,这些让他们坚定了“再深入一层或许会有更好思路”的信念。王文东老师的耐心点拨让团队找到了前行的航向。赛后回望,他们表示:“随着比赛的深入,我们对凝析气藏开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于我们而言,真正的‘宝藏’并非结果本身,而是在这段跌宕起伏征程中迸发出的信念与成长。”
毅然踏上充满挑战之路
方案设计类(钻完井工程单项组)全国一等奖获奖队伍——长江大学“十年磨剑之马蹄哒哒哒”队由耿浩和谢英健两名研究生组成。备赛期间,他们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读赛题资料、开展相关调研,赴人工岛实地考察,逐笔绘制了人工岛设计方案,并反复论证每一个细节。最终,他们决定挑战最具有难度和风险的设计——“马蹄”井。在对方案的极限延伸和套管下入技术取得突破后,他们毅然踏上这条充满挑战之路。一路走来,他们的方案既获得了部分老师和评委的赞赏,也遭受了个别评委的质疑。面对压力,他们没有退缩,而是不断打磨优化,精益求精。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的设计最终斩获全国一等奖。
征途迢迢,生命力却蓬勃向上
方案设计类(采油气工程单项组)全国一等奖获奖队伍——成都理工大学“黑色生命力”队由黄炎和赵野两名本科生组成,两人均是首次参加大赛。“最初我们完全不知从何入手,方案经历了至少十次以上的修改。”她们说:“但这正契合了我们的队名,仿佛是冥冥之中的鼓励与暗示。尽管课业繁重,但无数个凌晨,我们不断打磨完善,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与帮助下,我们通力合作,力求周全考虑所有因素,最终综合运用人工计算、先进的数值模拟软件以及创新性的验证思路,交上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安全为基 智能为本
方案设计类(地面工程单项组)全国一等奖获奖队伍——西南石油大学“为国争气,管通未来”队由大三学生廖峻和冯号然组成。他们秉承“安全为基,智能为本”的理念,将复杂的地面工程理论转化为现实可行的设计方案,收获颇丰。为了克服难题,他们深入研究了最新的储运与处理技术,并对实际气田数据进行分析。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他们还对油气储运与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模拟,以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先进性。最终,他们的设计方案受到评委好评。廖峻和冯号然表示,他们将以比赛为新的起点,继续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为石油工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不断突破极限才是大赛的意义
方案设计类(创新组)全国一等奖获奖队伍——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远航队”由大二同宿舍学生李天源和王启航组成。备赛过程中,一个大胆的想法从他们脑海中冒出来,“要设计一款适用于海洋作业平台的触手状机械臂”。指导老师陈颖超对他们看似“天马行空”的想法表示了肯定,并与他们一起探索。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会建模?学!不会数值模拟?学!不会数据分析?学!为了验证可行性,他们自购零件、动手制作,在实践中攻克难题。李天源回忆道:“备赛期间,我几乎每天都泡在图书馆查文献、学软件。当自己提出的创新点被理论证实、仿真可行、实验成功时,我感受到科研的魅力。”陈颖超老师表示:“两位同学不断突破自我极限,从青涩走向成熟,我认为这正是教育的意义,也是大赛的初衷。”
精益求精 追求卓越
国际赛道一等奖获奖队伍代表——西南石油大学“油然而生”队由伍连松、邬雨桐、严顶立和何思敏四名硕士生组成。他们来自储层增产改造创新团队,在刘彧轩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备赛。期间,研究一度陷入困境,团队也曾萌生过退意,但在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成员们重拾信心,稳扎稳打,最终成功突围。晋级决赛后,他们没有丝毫松懈,反复修改汇报材料,精心打磨每个细节,力求将研究成果清晰准确地呈现给评委。他们开展多次英文模拟答辩,反复演练,根据实验室老师、同学们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以确保在正式比赛中发挥出最佳水平。正是这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让他们最终脱颖而出,拔得头筹。队长伍连松说:“一路走来并不容易,这份荣誉是团队师生携手奋斗得来的。”
文/石油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