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3 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纪念大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108名中石大志愿者在纪念活动中提供及时、周到的志愿服务 ,以青春之名集结 ,以赤诚之心担当 ,展现了新时代青年风采。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志愿者们的故事。
108将,他们在现场!
从接到服务保障任务到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中石大 108 名志愿者全力以赴,全情投入地服务于中山公园证件核验岗、中山公园线路引导流动岗、广场公共区域服务岗、远端集结点朱辛庄地铁站路线引导岗。4 个岗位 16 个点位,全程参与 3 次综合演练,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 10291 小时。
“嘉宾您好 ,欢迎参加纪念大会 。观礼请继续向前。”“请您将证件置于明显位置以便核验,前方多个通道均可通行。”“再见,祝您返程愉快!”这是中山公园的 38 位志愿者在 9 月 3 日当天最常说的话。他们是“指路人”,也是“秩序维护者”,更是中山公园温暖又闪亮的“志愿名片”。在广场公共区域南侧,40 名带着“小蜜蜂”的中石大志愿者坚守在 6 个分流出入口,为现场提供服务保障。“我爸妈说,他们都可骄傲了!”天安门以北 30 公里,中石大志愿者在朱辛庄地铁站迎接嘉宾,疏导人流,指引方向,确认信息,维持秩序,丝毫不乱。
组织保障 全力担当
为确保圆满、顺利完成重大活动的服务保障工作,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重大活动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同步成立工作专班,统筹校内12 个职能部门和 12 个学院共同参与,先后成立 1 个临时党总支和 1 个临时团总支,下设党团建及活动、宣传工作、物资保障、交通保障、激励保障及会务 5个专项工作组,细化责任分工,为任务推进夯实组织保障。
任务启动以来,工作组召开集中培训动员大会、校内多部门协调会、学生集中住宿研讨会、学校—学院层面保障工作部署会等系列会议,校领导亲自部署、严抓落实,层层压实责任、逐项细化措施,确保各环节衔接顺畅、各项要求落地见效。学校还选派 1 名专职教师在纪念活动志愿者指挥部借调工作,作为“志愿者的志愿者”,为全市 32 所高校四千余名志愿者的服务保障工作贡献中石大力量。
技能培训 锤炼本领
为打造一支“综合素质好、服务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志愿者队伍,学校以“精精益求精,万万无一失”为工作要求,扎实开展校内通用培训工作,确保上岗志愿者具备满足岗位需求的政治素质、服务能力和通用知识,圆满完成志愿服务任务,确保“不培训不上岗,培训不合格不上岗”。党委书记王同奇为培训工作作具体部署并动员讲话;具有大型志愿服务活动经历的志愿者传授实战经验。纪念活动北京市志愿者指挥部相关工作负责人入校开展实景教学与多环节情景模拟,还原真实服务场景。各岗位带队教师结合岗位要求逐条明确要求、逐人明确职责,各骨干志愿者依据现场实际情况组织区域服务的优化和完善。
4 名带队教师与 16 名骨干志愿者赴北京宽沟会议中心参与封闭集训,以小组研讨、案例推演、专题学习等方式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与专业能力,真正做到“走出去学回来,练为战用”。
打造移动思政课堂
思政课堂被“搬”出校园、“搬”上大巴、“搬”进红色地标,一堂堂走新更走心的“沉浸式思政课”,引领志愿者在服务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临时党总支创新打造“大巴车上的思政课”,把往返途中的大巴变成“移动红色课堂”。车厢内悬挂抗战主题旗帜,地面贴满历史时间轴,座椅背后附有英雄事迹卡片,还有“抗战问答墙”和“胜利照片墙”,每一位志愿者都是宣讲员,轮流讲述英雄故事,在讲述中成长,在倾听中共鸣。实现“车厢变课堂、行程学党史、人人做讲师”,系列活动入选了北京市临时党支部样板工作计划。
从八宝山革命公墓到抗日战争纪念馆,志愿者们踏着历史的足迹,在实景实情中感悟红色精神;在任弼时广场,党员们整齐列队、高举右拳,重温入党誓词;在抗战馆门前,志愿者们齐声高唱《歌唱祖国》,歌声嘹亮、情感真挚。
暖心举措 服务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志愿者服务保障与人文关怀,将暖心举措贯穿工作始终。校领导多次走进志愿者中间,送上慰问礼品和暖心鼓励,细致了解服务情况。为志愿者举办“集体生日会”,增强团队凝聚力与归属感。各学院辅导员开展常态化谈心谈话,强化思想引领与情绪支持,实时把握志愿者队伍状态,做好心理疏导与正向引导。每次培训、演练、正式服务出征前,学校特地准备爱心餐包与营养餐食,全力保障志愿者以最佳状态投入服务。
志愿者们坚守在服务岗位,用踏实能干的品质、热情周到的态度,将青春力量融入历史纪念,以实际行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为这场意义非凡的纪念大会写下最美的青春注脚。
从校园到天安门,爱国情怀是永不熄灭的火焰,强国之志是矢志不渝的选择,他们以青春行动向祖国告白,新征程上,中石大青年必将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将个人奋斗融入时代洪流,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书写属于中石大青年的奋斗新篇章。接力!从青纱帐到阅兵场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3 级本科生乔琳舒作为中石大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大会的志愿者,收获了难忘的一段经历,对她来说这不仅是一次志愿服务,更肩负着家人的鼓励与期待。
刻在血脉里的红色基因
乔琳舒的童年,浸润在真实的红色故事里。爷爷乔援朝的书柜中,整齐陈列着《马克思传》《毛泽东选集》等书籍。小时候,爷爷常对乔琳舒讲起家族的红色故事。1942 年,她的叔伯爷爷被日军刺 刀 穿 透 胸 膛 ,至 死 保 守 党 的 秘 密 ;1943 年冀中五一反“扫荡”期间,曾祖父作为县公安局科长,带领队员在青纱帐中穿梭作战。
这份对家国的忠诚,并未随时间褪色 ,而是以不同形式代代相传。1971年,乔琳舒的爷爷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回到河北辛集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埋首整理抗战史和村史;1990 年,姥姥刘桂芝作为中国海油第一批女焊工,投身当时国内急需的焊接一线;2010 年,哥哥报考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事交通学院,五年后作为地空导弹第一方队成员,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大会。
在这个家庭中,“爱国热情”并非教科书中的概念,而是一以贯之的实践。它被具象化为爷爷笔下的村史、姥姥手中的焊枪、哥哥脚下的正步,最终流入乔琳舒的志愿中——这条看不见的精神绳索,串起了四代人的青春选择。
三代人的能源报国情
随着年龄增长,乔琳舒逐渐理解了技术报国的分量。姥姥刘桂芝曾说起,当时中国建造一个导管架需要百余人,日本仅需三十多人,几乎要把一半收益分给外方。这种差距让刘桂芝毅然选择学习最艰苦的焊接技术。在日本,她考取了当时中国渤海石油战线第一个“6GR”国际焊接证书。
回国后,刘桂芝把焊接技术教给更多工人,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她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首套国产导管架施工完毕进入验收阶段时,检查人员发现一张片子不合格,需要高空返修,用吊车吊篮把人吊到 40 米高空作业。刘桂芝主动请战承担抢修任务,即使工作服被焊花引燃,她仍稳稳地手握焊枪专注作业。24小时后复检合格。
姥姥的敬业影响了两代人的选择。乔琳舒的父母都选择了石油行业。面对条件更优渥的工作,母亲毅然投身到姥姥奋斗终生的事业中去。父亲从事海洋石油工作,参与对外数字化平台项目,足迹遍布多国。在中海油与伊拉克首个井场数字化项目中,他身处险境,出机场后由装甲车、防弹车护送,仍高效完成任务。
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姥姥对乔琳舒说:“希望你在石油行业里工作、给国家作贡献,也把咱们家三代人苦干实干的家风传承下去。”乔琳舒从小学开始将家族故事写进作文,她的文章《那抹家传的“红”: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基因》获红色征文比赛市级一等奖,此后又多次在征文比赛中获奖。2023 年考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后,她以智育排名第一的成绩成为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3 级首批预备党员,并担任班长、院团委委员。
“用笔杆子作为红色传声筒,把祖辈滚烫的忠诚故事传播到更辽阔的地方!”这是乔琳舒的初心。她组织宣讲60 余场,带领团队获“青创北京”2025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青振京郊”乡村振兴专项赛市级特等奖。她从倾听者成长为讲述者,让红色基因不再是博物馆中的陈列,而成为可感、可触、可传播的时代强音。
乔琳舒牵头组建“为烈士寻故里”团队,跨七省寻访天津大沽口炮台遗址、山西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等 10 余处红色遗址。2024 年暑期社会实践时,针对儿童群体,她组织“红色小课堂”,结合沙画表演和革命歌曲开展教学,带着孩子们通过剪纸、画画等方式再现烈士故事。她还打算联合地方党史办、退役军人事务局编写《无后烈士事迹集》,为每位无后烈士建立线上数字档案。
走上奉献岗位
乔琳舒主动报名成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 周年大会的志愿者。培训期间,她参加了“大巴车上的思政课”,作为主讲人讲述了“左权家书”“强掳劳工”等红色历史故事,将行驶的大巴变成了移动的抗战历史课。培训正逢暑假,当服务队长需要一名志愿者协助实地踏勘疏散流线时,乔琳舒主动从天津连夜赶回学校,承担起这项任务。踏勘过程中,她发现地下通道与地铁口间路线复杂,极易迷路。返校后,她与队长共同手绘出详细的踏勘地图,并为全体队员细致讲解。细心的乔琳舒还发现,现场物资中缺少了女性用品。正式活动当天,她自费购买了卫生巾,分发给需要的观众、工作人员及其他高校的志愿者,这一温暖的举动获得了大家的肯定。
乔琳舒将爷爷的钢笔、姥姥的焊枪和荣誉徽章视为最珍贵的“红色信物”。对 她 来 说 ,传 承 就 是 让 钢 笔 继 续“ 书写”,让徽章继续“闪耀”,让祖辈们用一生践行的信念成为走向未来的底气。
文/本报综合报道